Translate

Friday, October 31, 2014

中風後的物理治療

中風患者能否成功地完全恢復健康,物理治療師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物理治療對中風的早期急救及之後的康復訓練十分重要, 即使嚴重中風令病人重度殘障或意識不清,物理治療亦應在中風後立即開始進行,以把握康復的黃金時機及減低中風的可致命併發症-----肺炎、深層靜脈血栓塞及褥瘡等等。



物理治療可以維持病人氣管及肺部的分泌物暢順排出,以減低罹患致命肺炎的風險。中風後,患者癱軟無力的肌肉在接下來的十數天會逐漸呈現繃緊的狀態,即是肌張力過高。如中風患者無法下床行動,小腿肌肉下就大有可能產生可致命的深層靜脈血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的併發症。因此要預防DVT,就要替中風患者穿上具彈性的壓力袜子及定時進行大小腿肌肉按摩; 有時一些罹患DVT的高危病人, 更有可能需要服用抗凝血藥物,以減低患上致命DVT的風險。
另外, 在肌肉張力過高的階段,物理治療師會按照正常關節的活動範團,定時地移動中風患者的四肢關節,以減低肌肉痙攣及關節永久性生硬的併發症。

此外,物理治療師會評估中風患者的嚴重程度、受影響的身體部位、復健初期的速度、以及患者的生活習慣模式,與患者一起訂立復健治療的目標。每一項目標,都會像小孩子學習走路一樣,被分解成幾個簡單相關的構成動作,讓患者容易練習並且熟練每一個動作。

中風復康的物理治療初期從病床開始,就是拉動麻痺無力的肌肉以減少肌肉僵硬的現象。之後,物理治療師會指導中風患者如何在坐起及站立時平衡身體,以及如何於床舖和坐椅間來回移動。再下一步會指導患者如何站立,如何使用輔助器、如何將自己的重量從一條腿轉移至另一條腿,以及如何跨出患者復健最初的幾步。一旦復康的物理治療開始了,密集的治療運動也隨之展開。在初期,患者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復康過程很困難,產生挫敗與疲憊感; 然而,這些運動對長期康復是必需的。護理人員及親友對中風患者的支持和鼓勵,是十分重要的。充足的晚間休息時間及良好的睡眠質素對中風患者腦部的神經康復也有密切的影響。

出院後,物理治療亦不會隨著患者因離開病房而結束,相反地,這是持續有益的運動,患者應該安排定期到醫院、診所或在家中持續進行復健運動,以持續恢復因中風而受損的機能。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Friday, October 17, 2014

腦中風的影像診斷

當疑似中風患者被送往公立醫院救治時,當值醫生會按病人情況而安排腦部的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 。CT是一個較經濟的初步影像檢查,但CT只能分辦出患者是屬於出血性中風 (佔30%的中風案例),不能詳细確診患者是否患上腦血管梗塞性中風(佔中風案例大多數的70%)。 CT 在腦血管梗塞性中風發生的首24小時內, 影像是可以完全正常的, 在醫生亦不能確診下, 病人就因此枉枉錯失了在黄金8小時內打通腦血管, 搶救大腦細胞及完全康復的機會。然而兩種中風: 出血性和腦血管梗塞性中風的治療迫切性及方針是截然不同的。
腦梗塞性中風就是大腦或頸血管受阻塞,血液無法流通,令腦細胞功能暫時受影響, 若時間拖延了, 大腦細胞就會死亡, 神經功能亦永久受損。

腦血管梗塞性中風大致上可分為三種不同類型。

1. 動脈硬化血栓性腦梗塞
因為血管粥樣硬化而使血管內側變得狹窄,並且形成血栓,造成血管阻塞。
2. 心源性腦栓塞症
因為心房顫動等心律不整的情況惡化,使心臟裡形成的血栓竄流至大腦血管中並造成阻 塞。
3. 小間隙阻塞
因為高血壓或糖尿病造成的血管病變或動脈硬化,而使血管變得狹窄,並且形成血栓,造成血管阻塞。

三種類型的腦梗塞均為常見的,而且近年更變得年輕化。

在現今先進的醫學理念上, 腦血管梗塞性中風已是可以完全治愈之症。但必需在黄金8小時內及早診斷出梗塞的血管部位, 再由專攻腦血管的腦神經外科醫生以先進的微創內血管手術,打腦通血管,搶救大腦,令腦細胞不致壞死及減低患者永久傷殘或死亡率的機會, 患者亦大有機會完全康復。

磁力共振的腦部及血管造影(MRI,MRA), 能在腦細胞缺血的頭半小時內, 精準地診斷出中風位置和血管阻塞的範圍, 大大提高了專攻腦血管的腦神經外科醫生能在黄金8小時內, 以先進的微創內血管手術打通腦血管, 搶救大腦細胞的成功率; 病人從而有機會完全康復。

由於公立醫院資源及人手有限, 未能提供24小時緊急的磁力共振腦部及血管造影術,而CT 在腦血管梗塞性中風發生的首24小時內, 影像是可以完全正常的, 病人就因此枉枉錯失了在黄金8小時內打通腦血管, 搶救大腦細胞及完全康復的機會。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Friday, October 3, 2014

頸椎病

近年來,頸椎問題的病人明顯增多,而且年輕人很多,集中在辦公室白領、電腦操作員、會計、教師等職業人群中。加上近年手機、平板電腦大行其道,不少人成為「低頭族」,大多數來看病的年輕人並不是真正的頸椎病,應算做頸肩痛,頸肩痛能造成頭暈、噁心、頭痛,極易復發。如果不加注意和治療,很容易發展成真正的頸椎病。

醫學上頸椎病是指因頸椎退變引起頸椎管或椎間孔變形、狹窄,刺激、壓迫頸部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造成其結構或功能性損害所引起的臨床表現。引起頸椎病的原因一般包括頸部的勞損,如長期低頭工作等;外傷,頭頸部的任何損傷都可能導致頸椎病;頸椎間盤的退化等。

臨床上把頸椎病分成三種類型,包括:

脊髓型:脊髓型以慢性進行性四肢癱瘓為特徵,上下肢無力,甚至出現肌肉萎縮;常見於外來衝擊性或撞擊性傷害, 如車禍受傷, 運動受傷等

神經根型:其中以神經根受壓最常見。 一般主要症狀表現為上肢麻木、背肩部疼痛,勞累或受寒後易誘發疼痛,患者會感到上肢沈重、酸軟無力、握力減退或持物易墜落現象;常見於頸椎間盤退化或因為椎骨長期移位令椎間盤軟骨受壓。

交感型:交感型則以視力不清、胸悶、頭暈等類似心臟病症狀,有可能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交感神經而引致。


一旦患者被確診患了頸椎病,應在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指導下,接受治療。


保守治療:

制動,即讓脖子減少活動,減少頸椎負荷,這種方法在急性期間是非常有效的;

臥床休息,但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生肌肉萎縮、組織粘連、關節粘連等變化,阻礙頸椎病的恢復;

帶頸托,使頸部運動得到控制;

頸椎牽引:主要適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

睡眠時採用低枕,頸椎下面不要懸空,連肩背部一起墊實。


藥物治療:

消炎止痛劑:能夠抑制炎症進展和緩解疼痛;

肌肉鬆弛劑:對治療頸肩痛引起的肌肉痙攣有良好的效果;

神經營養片:使受損的神經修復得到改善;

鎮靜藥:有些病人由於出現恐懼、焦躁等情緒上的變化,引起失眠,會加重病情,而鎮靜藥便可以改善此情況。


手術治療:

絕大部分頸椎病患者是不需要手術的。但是,當保守及藥物治療無效,確認神經明顯受壓時,才考慮手術治療。脊髓性頸椎病,當頸脊髓受到增生突出的椎間盤壓迫,症狀輕微的,可做非手術治療,同時注意觀察,如出現不同程度感覺和運動障礙,脊髓受壓症狀不斷加重或突然加劇,甚至頸以下身體出現癱瘓,必須儘快手術治療。否則時間拖長,受壓神經變性,恢復困難。極少數神經根型頸椎病採用非手術療法久治無效,受壓神經定位準確,可以考慮手術治療。交感神經型定位比較困難,手術治療應慎重。如果需要手術治療的頸椎病,手術越早效果越好。可是,有些病人出現症狀後,一直拖了很多年,採用各種方法治療,均無明顯效果的情況下,才想到了手術,這時的手術效果就遠遠達不到早期手術的理想效果。

要想預防頸椎病,首先要養成定期體育鍛煉的習慣,如游泳、頸部伸展運動;坐姿要端正,尤其長期使用電腦工作的人,每小時要站起來活動幾分鐘,頭向後仰,向後收肩,讓背和頸肌肉收縮,很多人平時頭部總往前探,應注意向後移。睡眠方面,枕頭最好不要太高,因為很多人經常都因落枕問題導致頸椎病。

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由於受損部位不同,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十分複雜,單憑臨床症狀來診斷頸椎病是不足的。頸椎病的診斷應重視臨床症狀和影像檢查,再由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治療及跟進。.

頸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