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Friday, November 28, 2014

中風後的言語治療

在中風後的最初幾天和幾個禮拜,幾乎有一半中風患者會有說話、閱讀或書寫文字上的問題,有些患者更會發生認字或理解字義的困難。此外,若有三分之一的中風患者會有吞嚥困難。

當身體右半邊部份受中風影響時,患者在溝通表達上的困擾就更常見了,原因是主要語言控制中心是位於大腦的左半側。

當大腦語言中樞受到損傷,會出現語言障礙。語言障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失語症,另一種是運動性言語障礙。失語症患者多會在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上存在困難。在表達方面,命名困難比較常見,他們對某一件物品能說出用途,就是說不出名字,更有可能將「刀」說成「叉」。而運動性言語障礙是因神經肌肉受損以致構音器官不協調所致,主要表現為發音不準、吐字不清,例如將「刀」說成「高」。

神經性溝通障礙

中風令腦神經受損,可能導致以下溝通障礙:

(一)失語症:失去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
(二)讀寫障礙:失去閱讀書寫能力;
(三)構音障礙:因發聲和發音器官受影響令咬字發音、發聲、呼吸、共鳴或韻律節奏出現問題,導致說話有口齒不清楚情況;
(四)失用症:協調和控制口腔肌能出現問題,說話時,好像控制不到口腔肌,如雙唇、舌頭、臉頰的活動;
(五)認知溝通障礙:因記憶力、專注力、解難能力、學習能力、思考能力等問題導致溝通障礙。言語治療師評估患者情況後,會設計合適的治療計劃予患者。通過練習,可增強患者面部及口腔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增進溝通技巧。而家屬也會接受訓練,以掌握與患者溝通的技巧。如有需要,言語治療師會使用其他溝通工具協助治療。

吞嚥障礙

吞嚥困難的患者在協調和控制口腔肌運動出現問題,說話時,好像控制不到口腔肌,如雙唇、舌頭、臉頰的活動,而且,患者會容易錯誤地將食物吞進氣管,引致嗆咽或呼吸困難,嚴重者會導致肺炎及窒息。言語治療師會與專科醫生提供特別的吞鋇X光造影檢查(VFSS)或內窺鏡吞嚥檢查(FEES)作深入綜合吞嚥評估,因應報告了解患者的情況,然後為患者設定個别的治療計劃;如改善食物的稀濃度及肌肉訓練,以改善患者吞嚥之能力。

中風患者的溝通困難各不相同,程度亦有差異,但親屬的幫助和鼓勵肯定是十分要的。家屬應多與病者溝通,使他有更多機會練習不同的溝通技巧,並多給予鼓勵和體諒他所遇到的困難,使他較易適應,逐步重建自信。再配合言語治療,病人的溝通能力或吞嚥能力才能得到改善。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Friday, November 21, 2014

天氣轉冷,警覺中風

每年入冬後,中風患者便會開始增加。但誘發中風的關鍵不是氣溫高低,而是溫差變化的大小,突然由冷變熱或是急速由熱變冷,都在挑戰人體調適能力,而人體對環境變化的調適能力又會隨著年齡老化或本身已有心血管疾病而減弱。

老年人不僅血管老化,調控血管收縮、舒張的能力也退化,一旦氣溫劇變,血壓、心跳就會跟著起伏。如果平時血壓控制不佳,突如其來的忽冷忽熱,身體來不及反應,更易讓血壓失控,中風機會就大大提升。

除了季節的差異,中風常在半夜或清晨出現,也和突然地外在氣候環境改變有關。如許多老人有晨運的習慣,晚上睡得身子暖暖的,一早起床出門,室內室外溫差大,暖身不及,身體就可能受不了。

最危險的狀況是患者已經中風,還不自知。有些短暫性的腦缺血,其中風症狀在一天之內完全緩解,譬如突然一隻眼睛看不見、耳朵暫時失聰、臉部失去表情,但一下子就好;這類被俗稱「小中風」,病人常常好了之後,就會掉以輕心。

大約40%的中風與高血壓密切相關,血壓太高會引起腦血管變硬、變脆,一方面容易破裂、另一方面也易形成動脈硬化的硬塊而使血管狹窄,是栓塞或出血型中風共有的危險因子。
高膽固醇會加速動脈壁上粥樣硬的產生,糖尿病也會產生血管的病變並加速動脈硬化。另外,曾經罹患心肌梗塞、心衰竭、風濕性心臟病、裝有人工瓣膜、心律不正、心房顫動,甚至癌症及牙周病,也可能因為慢性感染、慢性發炎,讓血管容易硬化,都會增加中風的機率。

其實,中風沒有分輕重和大小,只要出現神經症狀,就暗示可能有更大的問題存在,若有危險因子、年齡在50歲以上、有家族史者,應立即求診,預防中風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Friday, November 7, 2014

中風後的職業治療

在物理治療專注於矯正四肢和身體動作的同時,職業治療的大部份心思就放在協助患者重獲有用及實際的機能上,就以患者需要使用刀叉來吃肉為例,職業治療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中風患者盡量擴展他們的能力,使他們可以操作一般日常生活的工作,不但可以增强患者的獨立自主,也同時提升了他們的生活品質。

當中風患者情況隱定,職業治療師便會開始評估中風對患者所造成的損傷程度,並列出足以反映患者需要優先考量的狀況,以訂立其需要的治療計劃。

每個患者的期望,或其自主程度都不一樣,治療計劃也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大部份上年紀的老人會希望恢復到可以獨立完成每天的日常瑣事便足夠,但年紀輕的患者也許就希望儘量重獲自己過去的許多技能。

大部份的中風患者都得參與特別的治療活動和工作,這些活動和工作能協助他們重新學習像如廁、梳洗、進食以及穿衣等必需的動作。這些活動和工作都有專門設計過的輔助器,以協肋進行上述的工作;例如,有一種特殊設計的淺平器具,它可以讓切割食物,以及把食物從盤子移到嘴裡等動作變得較容易。職業治療也會試着讓患者參與各種的嗜好和消遣活動,將情緒和心理上的壓力得以緩和,並讓患者覺得自己對家庭和社會仍有貢獻。

中風除了造成一連串身體上的障礙,也會影響腦部對訊息的接收和訊息的解釋。此外,情緒的穩定性、注意力和記憶力也會被影響。例如:患者可能沒有注意到放在他身體受影響一邊的東西、可能不懂得數字(因此無法處理財務或使用電話) 、只有極短的專注力,或者判斷距離也變得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職業治療師會評估患者可能出規的上述問題,利用各種方法來刺激腦部重新學習的反應。乍看這些設計簡單的遊戲,感覺很兒嬉,事實上,這些治療項目都是經過職業治療師仔细思考後,研究出來幫助中風患者的。

同樣地,職業治療與物理治療對中風患者出院後仍然重要,患者應安排回醫院、診所或治療中心繼續治療。同時,職業治療師亦可為患者提供家訪,從而提供合適及專門的輔助器材,以協助中風患者在家中處理日常瑣事及起居生活的特別需求。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Friday, October 31, 2014

中風後的物理治療

中風患者能否成功地完全恢復健康,物理治療師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物理治療對中風的早期急救及之後的康復訓練十分重要, 即使嚴重中風令病人重度殘障或意識不清,物理治療亦應在中風後立即開始進行,以把握康復的黃金時機及減低中風的可致命併發症-----肺炎、深層靜脈血栓塞及褥瘡等等。



物理治療可以維持病人氣管及肺部的分泌物暢順排出,以減低罹患致命肺炎的風險。中風後,患者癱軟無力的肌肉在接下來的十數天會逐漸呈現繃緊的狀態,即是肌張力過高。如中風患者無法下床行動,小腿肌肉下就大有可能產生可致命的深層靜脈血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的併發症。因此要預防DVT,就要替中風患者穿上具彈性的壓力袜子及定時進行大小腿肌肉按摩; 有時一些罹患DVT的高危病人, 更有可能需要服用抗凝血藥物,以減低患上致命DVT的風險。
另外, 在肌肉張力過高的階段,物理治療師會按照正常關節的活動範團,定時地移動中風患者的四肢關節,以減低肌肉痙攣及關節永久性生硬的併發症。

此外,物理治療師會評估中風患者的嚴重程度、受影響的身體部位、復健初期的速度、以及患者的生活習慣模式,與患者一起訂立復健治療的目標。每一項目標,都會像小孩子學習走路一樣,被分解成幾個簡單相關的構成動作,讓患者容易練習並且熟練每一個動作。

中風復康的物理治療初期從病床開始,就是拉動麻痺無力的肌肉以減少肌肉僵硬的現象。之後,物理治療師會指導中風患者如何在坐起及站立時平衡身體,以及如何於床舖和坐椅間來回移動。再下一步會指導患者如何站立,如何使用輔助器、如何將自己的重量從一條腿轉移至另一條腿,以及如何跨出患者復健最初的幾步。一旦復康的物理治療開始了,密集的治療運動也隨之展開。在初期,患者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復康過程很困難,產生挫敗與疲憊感; 然而,這些運動對長期康復是必需的。護理人員及親友對中風患者的支持和鼓勵,是十分重要的。充足的晚間休息時間及良好的睡眠質素對中風患者腦部的神經康復也有密切的影響。

出院後,物理治療亦不會隨著患者因離開病房而結束,相反地,這是持續有益的運動,患者應該安排定期到醫院、診所或在家中持續進行復健運動,以持續恢復因中風而受損的機能。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Friday, October 17, 2014

腦中風的影像診斷

當疑似中風患者被送往公立醫院救治時,當值醫生會按病人情況而安排腦部的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 。CT是一個較經濟的初步影像檢查,但CT只能分辦出患者是屬於出血性中風 (佔30%的中風案例),不能詳细確診患者是否患上腦血管梗塞性中風(佔中風案例大多數的70%)。 CT 在腦血管梗塞性中風發生的首24小時內, 影像是可以完全正常的, 在醫生亦不能確診下, 病人就因此枉枉錯失了在黄金8小時內打通腦血管, 搶救大腦細胞及完全康復的機會。然而兩種中風: 出血性和腦血管梗塞性中風的治療迫切性及方針是截然不同的。
腦梗塞性中風就是大腦或頸血管受阻塞,血液無法流通,令腦細胞功能暫時受影響, 若時間拖延了, 大腦細胞就會死亡, 神經功能亦永久受損。

腦血管梗塞性中風大致上可分為三種不同類型。

1. 動脈硬化血栓性腦梗塞
因為血管粥樣硬化而使血管內側變得狹窄,並且形成血栓,造成血管阻塞。
2. 心源性腦栓塞症
因為心房顫動等心律不整的情況惡化,使心臟裡形成的血栓竄流至大腦血管中並造成阻 塞。
3. 小間隙阻塞
因為高血壓或糖尿病造成的血管病變或動脈硬化,而使血管變得狹窄,並且形成血栓,造成血管阻塞。

三種類型的腦梗塞均為常見的,而且近年更變得年輕化。

在現今先進的醫學理念上, 腦血管梗塞性中風已是可以完全治愈之症。但必需在黄金8小時內及早診斷出梗塞的血管部位, 再由專攻腦血管的腦神經外科醫生以先進的微創內血管手術,打腦通血管,搶救大腦,令腦細胞不致壞死及減低患者永久傷殘或死亡率的機會, 患者亦大有機會完全康復。

磁力共振的腦部及血管造影(MRI,MRA), 能在腦細胞缺血的頭半小時內, 精準地診斷出中風位置和血管阻塞的範圍, 大大提高了專攻腦血管的腦神經外科醫生能在黄金8小時內, 以先進的微創內血管手術打通腦血管, 搶救大腦細胞的成功率; 病人從而有機會完全康復。

由於公立醫院資源及人手有限, 未能提供24小時緊急的磁力共振腦部及血管造影術,而CT 在腦血管梗塞性中風發生的首24小時內, 影像是可以完全正常的, 病人就因此枉枉錯失了在黄金8小時內打通腦血管, 搶救大腦細胞及完全康復的機會。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Friday, October 3, 2014

頸椎病

近年來,頸椎問題的病人明顯增多,而且年輕人很多,集中在辦公室白領、電腦操作員、會計、教師等職業人群中。加上近年手機、平板電腦大行其道,不少人成為「低頭族」,大多數來看病的年輕人並不是真正的頸椎病,應算做頸肩痛,頸肩痛能造成頭暈、噁心、頭痛,極易復發。如果不加注意和治療,很容易發展成真正的頸椎病。

醫學上頸椎病是指因頸椎退變引起頸椎管或椎間孔變形、狹窄,刺激、壓迫頸部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造成其結構或功能性損害所引起的臨床表現。引起頸椎病的原因一般包括頸部的勞損,如長期低頭工作等;外傷,頭頸部的任何損傷都可能導致頸椎病;頸椎間盤的退化等。

臨床上把頸椎病分成三種類型,包括:

脊髓型:脊髓型以慢性進行性四肢癱瘓為特徵,上下肢無力,甚至出現肌肉萎縮;常見於外來衝擊性或撞擊性傷害, 如車禍受傷, 運動受傷等

神經根型:其中以神經根受壓最常見。 一般主要症狀表現為上肢麻木、背肩部疼痛,勞累或受寒後易誘發疼痛,患者會感到上肢沈重、酸軟無力、握力減退或持物易墜落現象;常見於頸椎間盤退化或因為椎骨長期移位令椎間盤軟骨受壓。

交感型:交感型則以視力不清、胸悶、頭暈等類似心臟病症狀,有可能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交感神經而引致。


一旦患者被確診患了頸椎病,應在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指導下,接受治療。


保守治療:

制動,即讓脖子減少活動,減少頸椎負荷,這種方法在急性期間是非常有效的;

臥床休息,但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生肌肉萎縮、組織粘連、關節粘連等變化,阻礙頸椎病的恢復;

帶頸托,使頸部運動得到控制;

頸椎牽引:主要適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

睡眠時採用低枕,頸椎下面不要懸空,連肩背部一起墊實。


藥物治療:

消炎止痛劑:能夠抑制炎症進展和緩解疼痛;

肌肉鬆弛劑:對治療頸肩痛引起的肌肉痙攣有良好的效果;

神經營養片:使受損的神經修復得到改善;

鎮靜藥:有些病人由於出現恐懼、焦躁等情緒上的變化,引起失眠,會加重病情,而鎮靜藥便可以改善此情況。


手術治療:

絕大部分頸椎病患者是不需要手術的。但是,當保守及藥物治療無效,確認神經明顯受壓時,才考慮手術治療。脊髓性頸椎病,當頸脊髓受到增生突出的椎間盤壓迫,症狀輕微的,可做非手術治療,同時注意觀察,如出現不同程度感覺和運動障礙,脊髓受壓症狀不斷加重或突然加劇,甚至頸以下身體出現癱瘓,必須儘快手術治療。否則時間拖長,受壓神經變性,恢復困難。極少數神經根型頸椎病採用非手術療法久治無效,受壓神經定位準確,可以考慮手術治療。交感神經型定位比較困難,手術治療應慎重。如果需要手術治療的頸椎病,手術越早效果越好。可是,有些病人出現症狀後,一直拖了很多年,採用各種方法治療,均無明顯效果的情況下,才想到了手術,這時的手術效果就遠遠達不到早期手術的理想效果。

要想預防頸椎病,首先要養成定期體育鍛煉的習慣,如游泳、頸部伸展運動;坐姿要端正,尤其長期使用電腦工作的人,每小時要站起來活動幾分鐘,頭向後仰,向後收肩,讓背和頸肌肉收縮,很多人平時頭部總往前探,應注意向後移。睡眠方面,枕頭最好不要太高,因為很多人經常都因落枕問題導致頸椎病。

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由於受損部位不同,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十分複雜,單憑臨床症狀來診斷頸椎病是不足的。頸椎病的診斷應重視臨床症狀和影像檢查,再由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治療及跟進。.

頸椎問題


Friday, September 26, 2014

脊椎問題知多少?

人類是由爬蟲類四足動物慢慢進化到兩隻腳,身體為了對抗地心吸力,脊椎必需承受身體的重量。因此脊椎的结構為了抵受地心吸力而呈現「S」形。

脊椎最重要的结構是介於兩塊脊椎體的「椎間盤軟骨」它擔任脊椎骨之間「避震器」的角色,又因為頸、胸、腰椎各部軟骨厚度不一,所以「脊椎」的结構從側面看,呈現多元的曲度。脊椎構造為﹕頸椎有七節、呈前凸形狀;胸椎有十二節、呈後凸形狀;腰椎有五節呈前凸形狀;還有薦椎及骶骨。

「椎間盤軟骨」的動能是讓身體軀幹的脊椎活動更暢順,避免脊椎骨過度活動而造成碰撞磨損,此乃骨刺的成因。這塊「椎間盤軟骨」的壓力主要來自我們身體的重量和姿勢。常聽說「坐骨神經痛」很嚴重,所以要進行脊椎手術,這些手術多半是將椎間盤軟骨切除,然後進行脊椎融合術或是裝置金屬人工軟骨,主要目的是脊椎神經減輕壓力,用以舒緩神經被突出的椎間盤軟骨壓迫而產生的麻、痺、脹、痛及肌肉無力等嚴重症狀。

要預防這個惱人的疾病,最實際而又簡單的,就是维持良好、正確的姿勢及保健運動,以身體力行,將可以預防脊椎痛症,並可節省大筆醫療開支。

如果脊椎痛症症狀持續,便應及時求醫,透過臨床診症及適當的造影檢查,確立診斷,使患者盡快得到正確而且有效的冶療,避免病情惡化。

脊椎結構

脊椎病變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Friday, September 19, 2014

腦腫瘤的治療

腦腫瘤會擠壓附近的腦部組織,造成壓力。良性和惡性的腫瘤都可能造成腦部腫脹。腦腫瘤的症狀不同,主要是因為腫瘤壓迫的位置不同。

治療腦腫瘤的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藥物治療和類固醇 治療。可以單獨使用或者混合使用。迅速的治療可以預防或減輕腫瘤造成的影響。此外,針對某些症狀,往往必須兼用其他藥物,例如用抗抽搐藥以防癲癇發作。
選擇治療方法取決於:
  1. 腫瘤的大小,種類和所在位置
  2. 患者的年齡,醫療歷史和一般的健康狀況
治療的目標是為了移除腫瘤,如果無法移除,就會採用縮小腫瘤範圍或周邊腫脹的部分,以減緩腫瘤成長的速度和減輕症狀。如果你的醫生告訴你需要接受一種以上的治療,並不表示你的症狀比其他腦腫瘤的病人情況嚴重或輕微。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治療的需要也不一樣。

外科手術

有些腦腫瘤能夠以手術完全移除。如果腫瘤已經擴散,或者手術會影響其他重要的腦部組織,腦神經外科醫生可能會決定移除一部分的腫瘤,以減少腦部其他部分的壓力,來改善你的症狀。

腦腫瘤手術稱為顱骨切開術(Craniotomy)。這個手術除了要全身麻醉,通常也要剃頭髮。手術的目的是把腫瘤和周圍有可能被癌細胞侵蝕的組織割除。最理想的效果是將整個腫瘤切除。有一些腫瘤雖然仍局限生長於原位,沒有轉移到其他器官,但已入侵、包圍或黏附著一些重要腦組織如腦幹或神經系統生長,要將腫瘤完整切除十分困難,風險相當大,造成嚴重併發症或後遺症的可以性亦很高。醫生會在病人安全的大前提下,盡量切除可能移除的腫瘤部分以減低頭臚內的壓力,手術後再輔以放射或化學治療,加強療效。由於手術或療程存在一定風險,醫生和病人在決定治療方案前,應清楚了解疾病本身的特性、手術或治療的風險和復康的安排。

放射療法

放射治療(包括珈瑪射線、數碼導航刀 或 X-光刀)是利用高能量射線以摧毀癌細胞,使他們無法繁殖,同時盡量減少傷害腫瘤附近健康的細胞。對於成人來說,放射治療通常在手術後進行,以對抗惡性腫瘤。有時腦腫瘤也與化學治療同時使用。放射治療通常進行數週。放療的時間長短通常取決於腫瘤的類型和大小。

化學治療

化學療法利用抗癌藥物殺死癌細胞。化療的作用是擾亂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化學治療有時單獨使用或與放射治療一起使用。如果採用化學治療,醫生會決定治療的劑量和療程。每次的療程只有幾天,隨後有數星期的休息,讓身體從化療的副作用中逐漸恢復。至於需要多少次療程,需視癌症的種類,及對藥物的反應而定。化學藥物可用口服與靜脈注射兩種,或者兩種組合。 腦腫瘤的化療通常是在醫院的門診部進行。

標靶藥物治療

近年研究發現,針對屬於高度惡性的腦腫瘤-膠質母細胞瘤(簡稱GBM)可透過抗血管增生的標靶治療,截斷癌細胞的血管生長,令腦腫瘤縮小,改善部分患者大腦神經認知功能和減少使用類固醇的劑量。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於2009年核准標靶藥物「貝伐株單抗」應用在GBM復發患者身上。

類固醇治療

類固醇可以消除腦瘤附近部位的腫脹。這雖然不能治療腦瘤,但能夠紓緩症狀,使患者感到較為舒適。手術前後,放射治療前後,都可能會使用類固醇。
由於腦部是身體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併發症和後遺症的發生會為病人帶來很嚴重或永久性的影響,嚴重的案例包括死亡、身體缺陷或昏迷不醒。
不少腦腫瘤患者考慮用輔助或另類療法。一些草藥、補充劑和維他命可能會影響正統療法的療效。如果選擇另類療法,請你必需要事前告訴醫生。
腦腫瘤的治療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Friday, September 12, 2014

腦腫瘤

數十年前的腦腫瘤診斷及醫治方法極具難度,但隨着影像掃描及手術技術的進步,很多患者都可在較初期時確診,從而使腦腫瘤治癒率大增。

腦腫瘤可以分為良性 (非癌腫和惡性 (癌腫)兩種。
如果腫瘤是在腦部開始,稱為原發性腦腫瘤。如果腫瘤是由身體其他部位擴散到腦部,則稱為繼發性腦腫瘤。在各種類型的癌腫中,肺癌和乳癌最容易擴散到腦部。

良性腦腫瘤只要動手術切除,一般都不會對健康構成威脅。但即使切除後只剩下很小一塊,有時候也可能會再次繁殖擴大。有需要的話,這類復發的良性瘤通常可以再次動手術切除。如果良性腦腫瘤的位置不當,也可能危害生命。原發性的惡性腦腫瘤很少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但會入侵四周的正常腦部組織,對健康構成威脅。

腦腫瘤的類型

腦腫瘤的種類超過40種,但是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良性和惡性腫瘤。與其他的癌症比較,腦腫瘤良性和惡性之間的差別無法明顯的區分。


良性腫瘤

‧    多數為生長緩慢的細胞
‧    極少擴散
‧    常見的種類:腦膜瘤,神經瘤,腦垂體瘤,顱咽管瘤

惡性腫瘤

‧    癌細胞可能擴散到腦部或脊椎其他部分。這些腫瘤在不斷分裂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壓迫附近腦組織,以致威脅性命
‧    不同種類的惡性腫瘤,其成長方式和對治療的反應可能非常不一樣
‧    有些癌細胞限制在某個特定地區。另些癌細胞可能擴展到腫瘤週邊的組織
‧    通常以原發處的細胞命名
‧    常見的種類:星形細胞瘤,樹突膠質細胞瘤,空管膜細胞瘤和混合型神經膠細胞瘤

腦積水

腦腔內部的腦液通過細窄的管道流動。如果腦腫瘤阻礙了腦液的流動,液壓上升會給予腦部壓力,這稱為腦水腫。這種現象有時會在腦腫瘤兒童患者中出現,可以用分流的方法治療。

腦腫瘤的成因

腦癌腫的起因至今未明。但是下列的因素可能增加患病的可能性:
‧    年齡-任何年齡都有可能患上腦腫瘤,但是40歲以上人士的風險比較高;兒童腦癌腫發病時間一般來說是在312歲之間
‧    性別-男性患病的機率較高
‧    家族內有人曾患神經膠質瘤
‧    工作環境中會接觸輻射物、甲醛、氯乙烯和丙烯的人

但是也有人沒有以上的任何一種危機因素,仍然會患上腦腫瘤。

腦腫瘤的階段

腦腫瘤的階段分一至四級,級數的斷定取決於腫瘤生長的速度以及侵入附近組織的能力。
‧    第一、二級 (輕級腫瘤的生長非常緩慢
‧    第三級 (中級腫瘤以中等速度生長
‧    第四級 (重級腫瘤以快速度生長

腦腫瘤患者一般有頭痛、頭暈、嘔吐、視力模糊、手腳無力或麻痺等徵狀,視乎腫瘤所生長位置,病徵亦包括癲癇,內分泌失調,甚至性情及行為改變等。現今的腦掃描技術已相當發達。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是最常採用的診斷儀器

磁力共振不涉及輻射危險性,只需要病人躺臥在具有強大磁場的儀器上進行掃描,過程中病人不會感覺痛楚。磁力共振影像可作多個不同角度和透過不同「拍攝」方法,取得腫瘤的多項影像參數,從而讓腦神經外科醫生為病人作出最合適的治理方案。

現今的腦外科手術技術已能夠讓腦神經外科醫生在安全,甚至微創的環境下施行手術。一般情況下,病人很多時毋須剃光頭髮也可進行手術,術後的康復時間亦大為縮短。另某些種類的腫瘤如聽覺神經瘤,可用非手術的方法如放射外科治理,成效可靠而且副作用亦不大。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Monday, September 1, 2014

透視腦神經系統

一般人總有興趣去暸解腦部疾病,但是儘管閱讀或聽到許多資訊,也不見得到正確的知識被報導,甚至有許多難以理解的內容。而且,醫學的進展日新月異,新的真相陸續被釐清。腦袋是非常複雜的器官,至今還有許多人類尚未解開的謎題,針對認識腦部疾病,要取得正確知識,我們便要由認識腦神經系統開始了。

一般我們所謂的中樞神經系統可分成腦部及脊髓兩部分,前者包括大腦、腦幹及小腦,而後者則包括8節頸脊髓、12節胸脊髓、5節腰脊髓及5節薦脊髓。相對於中樞神經的週邊神經系統,則包括12對顱腦神經、30對脊神經,以及交感、副交感兩大部分的自主神經系統。

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大腦半球中央部分有基底核。從外表來看可將大腦半球分成幾個葉,前面部分、大概是在額頭的地方稱為額業,在頭頂的部分是頂葉,睡覺靠著枕頭的地方是枕葉,在額葉及頂葉的下面是顳葉,也就是位於一般俗稱太陽穴的位置。

大腦半球下端連著腦幹,腦幹具有控制吞嚥、呼吸及心跳等维持生命的功能,可细分為中腦、橋腦及延髓三部分。腦幹部分發出12對顱腦神經處理腦神經訊息的神經核。因此,醫學常以「腦幹死亡」作為對一個人失去生命的標準。

小腦是位於後顱窩的腦組織,小腦在感覺感知,協調性和運動控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小腦通過丘腦等通路與大腦皮層相連,從而支配運動協調性的作用。

脊髓是延伸自腦幹,由脊椎保護著。脊椎會在頸及腰部擴展,在脊椎的外圍是神經的白質道,其中有感覺及運動神經元,用來傳導感覺訊息與運動指令。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Wednesday, August 27, 2014

認識腦神經外科

腦神經外科顧名思義就是以外科(手術)的方法來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所以凡是神經系統的疾病能夠經由手術改善或痊癒的,都是腦神經外科的治療領域。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腦與脊髓)、週邊神經系統及自主神經系統。 另外,顱骨與脊椎骨在發生病變時,會壓迫包覆在位其內的腦與脊髓而引起神經症狀,也常需要接受腦神經外科的手術治療。

生活上,有很多疾病甚至意外,都與腦神經外科有關的。


1.    頭部創傷 (HEAD INJURY) - 因交通意外、墮地或任何意外以致頭部受創傷者,無論是清醒或情況嚴重,都應該轉介神經科醫生診治。

2.    腦腫瘤 (BRAIN TUMOUR) - 各種常見的良性與惡性腦瘤,腦神經外科醫生配合手術導航系統,大大提高手術之精確性與安全性。而最新的數碼影像導航技術冶療,為深部腦腫瘤與不適合手術治療的腦腫瘤患者提供一項準確有效之治療選擇,亦可作為手術治療後之輔佐性治療,以改善腦瘤病患之治療結果及生活品質。近年來,腦腫瘤的化學藥物治療亦相當流行,配合手術或術後的放射線治療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3.    腦中風 (STROKE) -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嶄新「黃金八小時」概念: 腦內血管介入的微創手術(機械式吸取血栓術) 。於中風症狀出現後的八小時內接受腦內血管介入的微創手術(機械式吸取血栓術),把缺血的血管再次灌通。就像心臟的通波仔微創手術。而出血性中風亦需要腦神經外科醫生為病人進行緊急開腦手術,清除腦部的積血來挽救生命。

4.    腦血管病變 (NEUROVASCULAR DISEASE) -除了腦中風與腦出血的常規手術外,對於各種腦血管病變,包括巨大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均需要腦神經外科醫生以手術、栓塞、置放血管支架、或合併治療等多種方式來治療。

5.    脊椎與脊髓病 (SPINAL DISEASE) -常見的頸椎及腰背痛,經診斷後,除了脊椎融合固定手術外,使用手術顯微鏡進行椎間盤軟骨切除、神經減壓等常規手術,脊髓腫瘤與高位頸椎等複雜困難的神經外科手術,亦為腦神經外科醫生常做的手術。


腦神經外科被公認為醫學上地位最高的領域,其原因是醫生要有極其複雜的知識基礎外,還需要經過嚴格的挑選才可獲得允許進行這樣的手術。在允許進行腦神經外科手術前,一個醫生至少需要經過六至七年的訓練,這也是所有醫學專業中最長和要求最高的。



Saturday, July 26, 2014

「三高」損三叉神經  洗面劇痛

都市人聞「三高」(即高膽固醇、高血壓及高血糖)色變,原來三高不但危害心腦血管健康,更隨時影響面部三叉神經,令患者痛不欲生。腦神經外科醫生表示,有三高問題的人,出現三叉神經痛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五倍,建議市民保持良好飲食及生活習慣,如勤運動、避免吸煙,踢走三高。

三叉神經為第五對腦神經、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經,支配面部、口腔、鼻腔的感覺及咀嚼肌的運動。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彭家雄表示,臨床發現八至九成的三叉神經痛,源於腦部的動脈血管曲張、變大,錯誤壓着三叉神經,令其變得敏感,容易被誘發疼痛症狀。

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糖及吸煙都是令血管曲張元凶,其中高血壓、高血糖會加速血管退化,令血管柔韌度大減,增加硬化及曲張風險。香煙含有的尼古丁等有害化學物,會直接傷害血管健康。膽固醇過高則會積聚血管,導致血管壁變厚,引發血管曲張問題。

膽固醇正常仍可致血管曲張

臨床上70至80%三叉神經痛病人的膽固醇過高,多數人不自知。常見有兩種情況,包括患者誤解肥胖人士才會高膽固醇,誤以為自己體形標準就無問題,故一直無做相關體檢。膽固醇與肥瘦無關,瘦人也可膽固醇過高,當中不乏是家族遺傳,當然日常吃太多肥膩食物、少運動均可引致膽固醇超標。

另有部份患者每年有驗血,膽固醇正常,但仍有血管曲張引致的三叉神經痛,「膽固醇可以黐咗喺血管壁或積聚肝臟,驗血好難驗到,所以驗血結果正常,唔代表冇高膽固醇問題」。他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每三至五年進行心血管電腦掃描檢查,並接受腦血管磁力共振檢查,了解血管健康,評估心臟病及中風危險。

數月前他曾接獲一名40多歲女病人求診,病人最初因左邊面痛睇牙醫,拔掉一隻智慧齒後,痛楚無減少,遂再向專科求診。患者病發時,連刷牙洗面及說話也感痛楚,雖然身形苗條,但檢查發現其膽固醇過高。病人較少做體檢,故一直不知情,其腦部因血管曲張,形成「血管環」壓着三叉神經,需接受微創手術,為三叉神經減壓後,沒有再病發。外國研究顯示,每10萬人有12人患三叉神經痛,推算本港每年有800多宗新症。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Tuesday, July 15, 2014

腰背痛!點算好?

相信每個都市人都試過腰酸背痛,但只有少數人會積極接受治療。
一旦出現腰背痛,最重要的就是尋求診治,設法緩解症狀,而且要預防再次復發。腰背痛除了要有充分休息外,也可使用藥物、物理治療與運動等保守治療,舒緩疼痛,若保守治療無效,或可考慮採取手術治療,解除病灶。

確認疼痛點 鑑別診斷

臨床上,醫生會先確認患者的疼痛點,辨明疼痛是位於肌肉分布處或是坐骨神經的部位;接著問診判斷疼痛的型態是屬於骨頭痛、肌肉痛、椎間盤痛或是神經壓迫引起的疼痛,之後再經臨床神經學檢查,了解肌肉力量、對疼痛的感覺、肌腱及神經反射,並測量小腿腿圍,了解肌肉是否有萎縮的現象,以確認感覺神經、運動神經與肌腱神經反射是否正常。

若診斷到患者的神經受到壓迫,則需要進一步判斷是哪一個神經節受到壓迫,再評估造成的原因。如果年輕患者同時有瞬間單側疼痛,有可能是椎間盤突出;若是疼痛以外,還有體重下降、發燒等症狀,則要懷疑是否有感染或腫瘤的可能性,尤其是糖尿病或是接受化學治療等免疫力較差者。

問診和神經學測試後,會讓患者照X光片,藉由影像觀察患者脊椎的形狀及排列、骨頭是否完整、椎間高度是否正常、有否骨刺或骨質疏鬆,若X光片的影像呈現與臨床判斷一致,則可按患者的需求給予藥物,並轉介物理治療緩解疼痛。

如果檢查後,評估患者的下背痛,極可能是壓迫到神經,或是病因不大明確,則會考慮進行磁力共振檢查(MRI),作出更清晰的診斷。

急性期給藥 緩解炎症及疼痛

檢查確定引起腰背痛的原因後,醫生會按患者的需求給予治療。急性期,因患者疼痛難耐,可能無法睡覺也無法工作,甚至會因情緒不佳,進而影響自身對疼痛的耐受度,且因組織出現炎症反應,此時可給予一些消炎止痛藥物,緩解發炎與疼痛。

消炎止痛藥因對腸胃具有刺激性,臨床上大多只開三至四週的藥物,除了使用消炎止痛藥緩解疼痛外,患者還要盡量臥床休息,且進一步調整工作或姿勢,以減輕腰椎承受的壓力。臨床上,常有患者服用消炎止痛藥後,緩解疼痛,但仍然延襲過去不當的工作姿勢,都會讓背痛的症狀無法徹底解除,並增加了復發的機會。

除了藥物之外,適當的物理治療也可提供背痛患者相當的幫助。不少腰背痛患者對於拉背的牽引機並不陌生,藉由牽引可以減少脊椎的壓力,脊椎管狹窄患者,經由牽引,可讓空間變大,減少對神經等組織的壓迫;即使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也會因空間變大,減少壓力,讓症狀獲得緩解。

一般而言,九成以上的患者在經由藥物與物理治療後,症狀都可獲得緩解,甚至只要完全臥床休息,就可自然痊癒。只有少數經藥物與物理治療無效,且患者承受難以忍受持續的疼痛,才有需要進行介入手術。

通常組織被壓迫的範圍愈廣,或是某些特定的部位因空間較狹窄,椎間盤只要有一點點突出就會壓迫神經,都會比較容易出現藥物與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無效的情形。受壓的神經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影響,此時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手術可分為減壓手術與固定手術兩大類,簡單來說就是將壓迫神經的組織取出,包括突出的骨頭或椎間盤。若減壓手術後,評估手術後可能造成脊椎更不穩定,則需再採取固定手術,以骨釘或是骨板將不穩定的脊椎固定住。

減壓手術臨床上以顯微手術為主,利用手術顯微鏡,施行手術。若是單純的椎間盤突出,可以利用顯微手術進行減壓。顯微手術的傷口小,大約只有34公分,術後隔天,甚至幾小時後就可下床,傷口疼痛的情形較少,只要由有經驗的神經外科醫生執行,並不太可能將神經損害及造成癱瘓等後遺症。

減壓手術後若有必要則再施予支架固定融合術,或將鈦合金人工椎間盤置入兩節椎骨之間。裝置固定器材手術的侵犯性較減壓手術大,術後恢復的時間亦較長,大都只用於椎間盤突出而且併有脊椎不穩定的患者。

另類療法要謹慎

除了正規的西醫治療外,不少患者會尋求中醫或是坊間療法的協助。中醫的針灸可刺激穴位,具有止痛的效果,且針對造成發炎的神經節下針,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至於脊醫整脊與物理治療師徒手進行鬆動術,均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論藥物、物理治療、手術或是整脊等坊間療法,接受任何療法前,建議先由神經外科醫生診斷,排除背痛是否由神經受壓、腫瘤或骨質疏鬆等問題引起,以免加重病情。即使可以有效緩解症狀,這些治療都是治標不治本,並非長久之道,很多腰背痛主要退化造成,任何治療都無法中止退化,唯有靠運動增加肌力與柔軟度,再配合正確的姿勢,減少不當受力而造成的腰背痛,才能有效延緩退化所造成的腰背痛。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Friday, June 27, 2014

隱形殺手 - 小中風

王先生是專職股票經紀,每天工作超過十六小時,承受碩大壓力。在這樣忙錄又緊張的生活中,某日王先生突然覺得暈眩、肢體無力、麻木,但不久後又馬上恢復,幸好王太警覺,強迫地帶他到醫院就診,經檢查後,醫生表示他有可能是暫時性腦缺血。

究竟甚麼是暫時性腦缺血呢?

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俗稱小中風,是指突發性腦部缺血所造成的神經症狀,與中風最大分别,是暫時性腦缺血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其神經症狀就會恢復正常,而且不會留下後遺症。

腦缺血或中風的危險因子依個人不同,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兩部份。

先天性的因子包括:內頸動脈的厚度,由於男性的內頸動脈厚度較女性為高,男性罹患中風的機率也遠較同年齡的女性為高。家族中曾有過中風家族史的患者,罹患中風的機率也較一般人高。

後天性的因子包含:高血壓、吸煙、心臟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重度酒精濫用等。

暫時性腦缺血主要有以下症狀:

  1. 單側肢體突然無力或感覺麻木。
  2. 腦幹缺血症狀,如暈眩、複視(一個東西看成個或多個影像)、步履不穩及意識模糊。
  3. 眼動脈阻塞症狀:單眼突然失明,約十秒到十幾分鐘才逐漸恢復。
高膽固醇、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都已被證實直接或間接與中風有關。根據二○○七年刺針雜誌的論文發表,發生暫時性腦缺血的患者中有1/3人有機會在四十八小時內會發生中風,研究顯示,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可視為中風的前兆,暫時性腦缺血發作越頻繁或時間越長者,中風機會率也越高,大約有三成會形成腦中風。

如何預防小中風

  1. 定期健康檢查:尤其發現高血壓者,更應及早治療,並養成定期檢查血壓的習慣。
  2. 健康的飲食習慣:減少油脂、糖、鹽的攝取,均衡飲食,避免暴飲暴食,並維持正常體重。
  3. 適量的運動:依個人興趣、環境因素等養成運動的習慣。例如散步、太極拳等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進一步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改善血液循環。
  4. 避免誘因:如劇烈運動或勞動、飲酒、吸煙、長期失眠、精神激動、興奮、發怒、便秘造成大便用力等。
  5. 沐浴時,水溫不要太冷或太熱(建議約攝氏三十六到四十度),老年人切勿貿然嘗試溫泉浴,因為在熱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全身血管擴張會令血壓下降,此時如果突然起身,容易造成姿位性低血壓,會導致暈倒,而且在一冷一熱之間,對於血管會造成是很大的刺激。
小中風症狀持續時間短暫,而且多數不需要特别治療已經可以恢復過來,所以患者常常忽視其嚴重性而不去求醫, 因此成為隱形的殺手。若能正確診斷,尋找病因,可使用各種治療方法,接受積極治療,以降低日後發生嚴重腦中風的危險。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Friday, June 13, 2014

臉歪嘴斜

爸爸突然發現嘴角肌肉不受控制、口水會不自主流下來,再看到鏡中的自己臉部表情不對稱,一開始以為是中風,經過神經外科醫生診斷後才知道是顏面神經麻痺引起,後來,接受了個多月治療才可以「真面目」見人。
「臉歪嘴斜」,的確令人憂心忡忡。
顏面神經是指十二對腦神經中的第七對,當顏面神經本身或其上位神經元,包含腦幹、大腦皮質的顏面運動區,及其他任何相關神經路徑受損,就可能出現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
中風誘發中樞型顏面麻痺

腦中風確實也會引起顏面麻痺,稱為「中樞型」顏面麻痺,因為中風使得腦部無法下指令指揮顏面神經。不過,腦中風患者的症狀較少只侷限在顏面神經,通常還會伴隨其他局部神經學症狀,包括同側或對側手腳無力、麻木,吞嚥或言頭障礙等,而且病人本身通常有心血管疾病等危險因子。此外,中樞型顏面麻痺是指顏面神經核以上的部位受損,病人主要是對側臉下半部麻痺,但前額額肌通常還能夠活動,較不影響皺眉及閉眼。通常中樞型顏面麻痺較少造成完全麻痺。

周邊型以貝爾氏麻痺最常見

另一種則是「周邊型」顏面麻痺,是顏面神經核以下部位受損,使得同側顏面神經麻痺,因此臨床上常造成同側整個臉完全麻痺,無法做臉部動作,其中最常見的是「特發性顏面神經麻痺」,也稱為「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據統計每年在10萬人當中,大约有1540個病例。
「貝爾氏麻痺」發病初期的進展很快,通常在25天內,單側顏面神經暫時麻痺的程度會達到頂點,臉部會有麻或是僵硬的感覺,且眼瞼因為無法閉合,也會出現流淚的現象,甚至會有味覺減低的現象。

病毒感染損及神經

雖然對於「貝爾氏麻痺」的描述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但致病原因仍沒有定論,最常被提及的是病毒感染導致神經受損,又以疱疹病毒、EB 病毒等最相關,此外,也有學者     認為是自體免疫失調所引致的。周邊型顏面麻痺的發生,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日夜、也不分季節,但有病毒感染、免疫力差或糖尿病患,臨床上確實有較高的發病風險。

雖然周邊型顏面麻痺看起來防不勝防,而且臉歪嘴斜的症狀挺嚇人,但它的復原癒後還不錯,大約80%85%的人能夠完全康復,僅約一成病人可能會留下後遺症、或完全不能康復。
一般顏面神經麻痺患者在發病初期,會服用7天或以上高劑量的口服類固醇以減少發炎反應,至於是否使用抗病毒藥物,目前仍然有爭論,有些報告指出使用抗病毒藥物會康復得較快;多數患者即使不給藥,也能透過身體自行修復而康復過來,改善速度因人而異,通常是發病後兩週才慢慢開始變好,康復期可能需要一、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如果患病後3個月還沒有改善,那麼復原機會就不樂觀了。根據統計,年紀較大,有高血壓、糖尿病及一開始就完全麻痺的病人,康復情況會較不理想。有些康復不完全的病人會出現顏面肌肉的不自主運動、痙攣,或是吃東西時會流眼淚等後遺症,就是神經復原的過程中產生「搭錯線」的現象。

預防併發症、及早預防

不少病人會尋求電療、針灸等輔助療法,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用了這個方法一定會好得快。不過,有一種輔助療法是必要的,那就是使用人工淚液或戴眼罩等方式,避免曝露性角膜炎,因為顏面神經麻痺時,眼睛往往閉不完全,加上無法眨眼製造眼淚,除了需要點人工淚液,建議外出時可戴護目眼鏡、睡覺時用膠纸將眼瞼貼好,避免角膜一直曝露在外。
此外,可做些臉部肌肉運動來加速修復,比如對著鏡子練習「Shu」發音、吹口哨,或是用手做些臉部按摩,刺激局部血液循環,這些動作不花錢、也不會對疾病造成損害,可加減嘗試。如果對於康復狀況未見理想,如外觀看起來還是稍微歪斜,就可考慮找整形外科進一步處理了。
顏面神經麻痺患者接受治療的早晚,跟預後沒有絕對關聯,重點在於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很多,必須經過醫生的詳細診斷才能確定病因,雖然沒有太好的方法可預防,不過由於病毒感染是已知最常見的誘發因子,建議大家作息定時、睡眠充足、注重飲食健康,避免身體免疫力下降,病毒才不會乘虛而入。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Tuesday, June 3, 2014

精靈老人

年紀越大,身體機能開始退化。老年人對自己的健康關注,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黨派,一黨是順其自然,忽略注視自己的生活習慣,甚至是畏疾忌醫,嚴重危害自己的健康;一派是極度恐慌,過於注重數據分析,人云亦云,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狀況,接受適當的治療;還有一群就是真正懂得尋找正確方法,愛護身體,生活得健康,可惜他付比較前兩者佔少數。

近年常聽到老年人自行添加降血壓藥,造成血壓驟降,輕則昏厥暈倒,嚴重者可引發急性腦缺氧猝死。
長年以來,關注健康组織都灌輸所有人血壓值(收缩壓)超過140就是高血壓,必須加藥控制。事實上絕大多數人的高血壓,是由於細胞供氧不足所產生的身體反應,當年纪越大,心臟的輸出血量也將越少,使得細胞缺氧加劇,加大末梢血管收縮,而血壓值也將變得稍高一些(約140上下)。如果因此服用過多的降血壓藥,表面看起來血壓是降低了,但是卻使得細胞缺氧更加嚴重,一不小心便會發生心悸、頭昏無力現象,容易跌倒受傷,嚴重者可能造成腦缺氧猝死等悲劇。要治療高血壓的根本方法必須經過詳细身體評估及檢查,醫生的專業診斷及對症下藥,配合適當的血壓監察。


懂得正確地關注身體健康、享受人生,又可以減少對社會不必要的醫療負苛。做個精靈老人, 我愛!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Wednesday, May 28, 2014

麻痺孿生

今早起床時覺得右手麻痺,為甚麼呢?
梳洗過後,麻痺感覺已完全消失了!

不少人都有過手腳麻痺的經驗,有的是因長時間處於不正確的姿勢所致,只要調整姿勢即可,但有的人則是因為疾病導致手腳麻痺,必需透過醫生診症及治療,才有可能緩解手腳麻痺的情形。
麻痺、麻痺,麻與痺就像孿生兄弟一樣,一向被相提並論,但麻與痺卻是兩種不同的症狀,也未必會同時出現。「麻」是指感覺異常,或是對冷、熱、痛等刺激的反應遲鈍;至於「痺」則是指無力感,屬於運動方面的問題。

手腳麻痺是個很粗略的描述,造成手腳麻或痺,或兩種症狀同時出現的原因有很多。從大腦、腦幹、脊髓、周邊神經到肌肉,整個傳導過程中任何一個部位出問題,都可能出現手腳麻痺的症狀,如果病因影響運動神經傳導路徑,患者會出現「痺」的無力感;若是影響感覺神經傳導路徑,則會出現「麻」的感覺異常。
由於從大腦到肌肉,任何一部分的病因都可能造成手腳麻痺,醫生要找出病因,除了從手腳麻痺的主要症狀下手,更需要考慮同時伴隨的相關症狀來診断出可能的病因。

患者若因為腦部病變而導致手腳麻痺,可能會有隨意識變化、認知功能異常,視覺異常(如複視,視野缺損等),臉歪、嘴斜、語言障礙、走路不穩,嚴重的頭痛及頭暈等症狀,而且手腳麻痺的表現一出,通常是持續且顯而易見的,常見的原因包括腦中風或是腦部腫瘤等。此外,病毒性的感染,例如腸病毒,泡疹病毒或肺結核菌等,也可能影響中樞神經,除了手腳無力外,還可能出現發燒等感染的症狀。
若是因為脊髓病變引起的手腳麻痺,則會有解尿和解便困難。由於脊髓本身的管徑小,通常麻與痺會同時出現。造成的原因包括退化性骨刺、椎間盤突出或是腫瘤造成的壓迫,脊髓發炎、維生素B12缺乏或感染等。
若是因為周邊神經的損傷引起,可以分成局部或全身的周邊神經病變。常見的局部神經病變包括腕管综合症,或坐骨神經病變等。至於全身的周邊神經病變的特點是神經越長越容易出問題。腰椎到足部是人體最長的周邊神經,因此患者常從足部開始出現麻的感覺,且常常是對稱性的發生,亦即雙腳都會出現症狀。周邊神經病變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糖尿病,其他引起周邊神經病變的原因還包括各種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等,癌症或者治療癌症的化學藥物或者各樣的內分泌疾病等。

很多人都擔心手腳麻痺會是中風或是糖尿病的先兆,其實大部分的手腳麻痺都是良性的,但很明確的手腳麻痺往往都是中風或是糖尿病的表現症狀之一。
除了大腦至肌肉這段路徑出現導致手腳麻痺外,有些則是因長時間處於某種特定姿勢而導致手腳麻痺,這類患者通常只要調整姿勢即可改善,但若症狀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仍未有改善,甚至症狀有加重的情形,就必須考慮找腦神經外科醫生的協助。醫生會進一步以X光、電腦斷層(CT SCAN)、磁力共振(MRI)進行更精密的檢測,找出病因,擬定治療方針。


手腳麻痺是病因表現的症狀,必須解除其造成的根本原因,才有可能改善手腳麻痺。患者若出現手腳麻痺的症狀,而且持續一段時間仍未有改善,就應及早就醫,找出根本的原因,才能把握治療的時機。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Monday, May 19, 2014

頭痛『非常』

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頭痛的經驗,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以十萬人口來講,一年大概有七至八萬人有過頭痛的經驗,而這七至八萬人中大約有九千人經歷非常嚴重且令人難以忍受的頭痛,而有一千六百人左右會找他的家庭醫生,其中二百八十人會被轉介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而只有十人會有腦瘤的診斷,從這個數據來看,頭痛雖然是一個非常頻繁的症狀,但真正有問題的只是極為少數。

有的頭痛成因是由危險的疾病所引發,但有的可能是因為睡眠不足所導致。危險的疾病有腦出血(顱內出血)、腦梗塞、腦腫瘤以及腦炎等。如果沒有罹患這些疾病的可能性,即使頭痛也不需要太擔心。但是輕微頭痛也可能是這些疾病的徵兆,大家也一定要注意。以腦出血為例,通常是先有小出血,再出現暫時的頭痛。但是腦梗塞卻完全沒有出現任何自覺症狀,因此不可以認為頭痛輕微就是普通的頭痛,如果頭痛持續就不要掉以輕心,應及早診治了。

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罹患腦出血或腦梗塞。有哪些人容易罹患呢?

導致腦梗塞有各種原因,但大部份都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因為閉塞性心臟病而容易形成血栓(血塊),出現心房顫動等心律不整的人,就容易有腦梗塞。如果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動脈硬化』、『糖尿病』的人,也需要特别注意。

腦出血的常見原因是高血壓。血壓偏高,而且家族裡有罹患腦出血歷史,只要腦出現動脈瘤,血壓控制不良,就可能引起腦出血。至於年輕人較容易發生的則是腦腫瘤。但是,腦腫瘤不會突然頭痛,而會隨着腫瘤增大而出現症狀。腦腫瘤的特徵是頭痛會越來越嚴重。如果捏著鼻子使耳朵通暢及頭向後仰時會感覺頭痛,就要趕緊接受檢查了。


其實,這些危險疾病都可以利用MRI或CT進行精密度的診斷。普通的健康檢查通常都不會檢查到腦部,所以症狀出現時,就一定要及早到腦神經外科專科接受檢查。專科醫生會根據患者提供的各種症狀,診斷出是否有腦出血或腦梗塞、腦腫瘤等危險的疾病。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Friday, May 9, 2014

我是大富翁

今期六合彩金多寶有多少派彩?
哪隻牌子的化妝品最好用、最靚?
哪裏有新開的米芝蓮食肆?
哪款apps、哪一款網络遊戲最流行?

相信以上問題答案,你必定可以短時間內略知一二,甚至滔滔不绝!

但如果要問最近你有否做身體檢查,心臟、肝、腎功能以及血脂血糖是否合乎標準值。你可以清楚回答嗎?

香港人常說生活忙碌,每日為口奔馳,男仕在討論何時可以置富、置業做百萬富翁;女仕在討論如何纖體、美容變靚啲。可是,卻沒有為自己健康做好管理。

身體檢查是重要的,如果你是40歲以上,家族成員有嚴重疾病, 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有吸煙、嗜酒及肥胖等高危因素,容易出現睏倦、頭痛、暈眩等徵狀;一個整合的中風風險評估需要就更加不容忽視了。

進行身體檢查或評估前,必須咨詢醫生的專業意見,確保檢查適合自己。及早評估作出檢查,配合醫生给予治療及跟進,才不會延誤病情。

人人都想做大富翁,因為財富可以令夢想成真。

要是你沒有健康,你還會是真正的大富翁嗎?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Saturday, May 3, 2014

關注心房纖顫病,及早預防中風

高血壓和心房纖顫病都是引發中風的危險因子,但高血壓有客觀的具體數據可讓人提高警覺,心房顫動卻未必能靠日常的血壓量度被發現。

有研究表示,許多患者是在發生缺血性中風或心臟衰竭後才被診斷有心房纖顫的疾病,而國際性調查也發現,自有症狀到確診為心房纖顫而予以處理平均大約延遲2.6年。此外,隨著年齡增長,女性因心房顫動導致中風的風險也為男性的5倍,死亡率更較男性高出2.5倍。另一方面,也有研究發現初次診斷心房纖顫的一年內,其中風機率為9.7%。雖然還無法完全確定心房纖顫與中風之間的關係,但推斷與年紀增長、血管老化、體內慢性發炎、生活壓力大等因素有關。

雖然最簡單的臨床徵兆就是感覺心跳不規律或非常不規則的脈搏,平常可透過量脈搏和血壓觀察,每天早晚各量一次,若摸脈搏有不規則跳動或量血壓發現兩次的收縮壓相差20mmHg以上,都可能是心房纖顫的高危一族,應盡快就醫做進一步身體檢查如心電圖和24小時心電圖,及早發現和治療。

特別需注意的是,包括年紀大、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肥胖、吸煙、酒精、甲狀腺亢進、阻塞性睡眠窒息症等,都是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高危一族更應比一般人更重視,及早作中風風險評估吧!


圖片來源: 晴報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