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Wednesday, December 9, 2020

行路成日無端端PK 可能條頸有事

身邊總有一兩人,又或你自己,會落樓梯跌倒、行平路跌倒, 就連轉個彎都跌倒。他們當中,更有人游泳、踩單車、溜冰一概不曉,如此「論盡」,你也難免會取笑他「你係咪有病啊!」不過,早前網上流傳一個講法,指經常跌倒很可能是腦部有問題,到底是真是假?


腦外科專科醫生彭家雄表示,的確有不少人因為經常無故跌倒求醫,當中不乏年輕人。但他指年輕人因腦部疾病跌倒不算常見,「現在常見的,都是與頸椎疾病有關,智能手機出現前沒有這麼多此類問題。」他分享說,曾有一位年約三十的女病人,一個月跌倒三、四次,檢查後才發現是頸椎椎間盤壓住神經,因而經常「發軟蹄」,最終要施手術根治。


彭醫生解釋,年輕人經常低頭玩手機、坐姿不良和睡姿問題,都是頸椎椎間盤突出的成因,嚴重會壓住中樞神經。「中樞神經受壓,會令下身間歇無法用力,繼而踏錯步,令人在平地行走都會跌倒。」腦科醫生要診斷是否頸椎有事導致跌倒,一般會先排除是穿錯鞋或步姿不當,再問以下三個問題:


(一)經常抑或偶爾「發軟蹄」?

醫生問症時會問:「有沒有『發軟蹄』 ?是一天由早到晚,整天都無力,抑或偶爾無力?」彭醫生指出這一點非常重要,醫生要了解病人「發軟蹄」的密度。因頸椎病而常跌倒的人,通常只會偶爾覺得雙腳軟一軟,長時間腳軟或是早期中風等更嚴重問題。


(二)只有落樓梯時跌倒?

是否行平路、行斜路時都會跌倒?抑或只有落樓梯時跌倒?「其實落樓梯會跌倒,但上樓梯時沒問題十分常見。」彭醫生說落樓梯時,我們雙腳要用力鎖緊關節,故如果你只得落樓梯時會跌倒,很可能只是膝關節弱。相反,假如行任何路都會跌,則可能是頸椎病。


(三)有否肩頸痛?

彭醫生:「頸椎病壓住神經,不但會令人容易跌倒,亦會出現手痺或腳痺、其他無力的現象,也會令人頸緊酸痛和肩膊痛。」


如果以上三點全中,醫生建議盡快求醫,以免情況惡化最終要做手術。不過,只要避免屈曲頸部,如少做「低頭族」、 留意坐姿,以及睡眠時棄側睡採仰睡 ,就可減少頸椎問題。




Wednesday, October 14, 2020

非一般的眼眉跳: 半邊臉肌抽搐痙攣症 (Hemifacial Spasm)

 

非一般的眼眉跳: 半邊臉肌抽搐痙攣症 (Hemifacial Spasm)

相信很多人都有眼眉跳的經驗,但非一般的眼眉跳可能是半邊面肌痙攣症(Hemifacial spasm/ HFS)的病徵。

半邊臉肌抽搐痙攣症是一種神經肌肉失調的疾病,病人一邊眼簾或面部肌肉會有不規律、非自主的收縮和抽搐現象。由於通常只是半側面部,左邊或右邊抽搐,故又稱為「半面痙攣」,但兩邊面同時抽搐亦偶有出現。

人體的面部肌肉是由我們腦部,由頭顱底部腦幹起始的第七條腦神經,即面部神經(facial nerve)所控制。而面部神經於顱骨耳部下側分為五束去控制不同位置的面部肌肉。

半邊面肌痙攣症的病人多於中年後發病, 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病因是由位於腦幹的面部神經根出區域神經元受到外來壓迫或刺激,導致神經線產生異常興奮的錯誤神經訊號,尤如電線的短路現象一樣,導致病人半邊的眼眉或者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搐。

剛病發開始時,病人的眼簾或臉部肌肉會無法控制地連續抽搐或痙攣,病人會感到不適。隨着病情逐漸惡化,臉部一邊可能有眼眉跳、眨眼、嘴角抖動、臉皮皺縮,造成怪異表情等現象,從而影響病人的生活作息、社交、人際關係,以及困擾病人的心情。

面部神經受到外來壓迫的通常原因為:

  1. 腦血管壓迫面部神經是造成大多數面肌痙攣的主要成因: 腦幹的脊椎動脈或微循環血管,因為膽固醇或退化而產生曲張現象。又或者是因為其他原因,例如:曾經發炎而導致血管黏附或壓迫着面神經而對其造成壓迫。

  2. 腫瘤:聽神經纖維瘤、膽脂瘤、血管瘤、腦膜瘤或皮樣囊腫等, 都會壓迫着面神經而導致短路現象。

診斷方法:

  1. 面部肌電圖(Facial muscle EMG):用來測量和記錄面部肌肉在鬆弛和收縮反應時的電波活動。

  2. 磁力共振醫療造影(MRI):用來找尋壓迫着面部神經的原因。

治療方案:

  1. 藥物療法:
    藥物對病發初期症狀較輕的病人會有部分療效,輕微的面肌痙攣,可以使用鎮靜劑或抗痙攣藥物進行緩解。醫生可以先以藥物治療一至兩個星期,如果病人對藥物治療效果反應良好,又不想做手術時,又或者是如果病人的年紀太大,或有其他疾病而不適合手術治療時,藥物治療便為第一選擇。但病人需要知道的是,藥物治療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而且,雖然三分之二的病人在服用藥物初期得到有效舒緩,但久服之後,病人會對藥物產生抗藥性,藥物因而漸漸變得無效。此外,藥物會有意志模糊混亂,嗜睡,頭暈,站立、行走不穩,或者嚴重敏感的副作用。所以,有些病人會因藥物副作用太大而不能用藥。

  2. 肉毒桿菌素注射療法:
    對面部肌肉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對於面部痙攣非常有效。肉毒桿菌素是由一種厭氧細菌所產生的神經毒素,它能阻斷神經與肌肉的接合處的神經傳導,使肌肉無法收縮,能有效減少不自主的肌肉收縮,約對九成的病患有療效。雖然注射肉毒桿菌素是很安全的,但亦可能會出現一些小副作用,例如:注射部位會因皮下出血而出現淤青,病人亦有可能會出現眼臉下垂、斜視重影、流淚或眼睛乾澀、以及嘴角歪斜等短暫的現象。這些現象通常會在一至兩週內改善並消失。但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亦是非永久性的,要每三至六個月注射一次,是另一治標而不是治本的非根治方案。

  3. 微創腦神經外科手術:
    後顱窩顏面神經根微血管減壓術(Retromastoid Craniotomy fo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he Root Exit Zone of Facial Nerve): 是目前最為常用治療面肌痙攣症的最有效而徹底的根治方法。微血管減壓手術是一種相當精細, 而且非常成熟的微創腦神經外科血管顯微手術, 在臨床應用於治療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等腦神經疾病已有近60年歷史。

全身麻醉下, 腦神經外科醫生會在顯微鏡下, 在病人耳後的顱底骨進行手術, 手術並不是在大腦內部進行操作,而是利用人體組織的間隙、在腦組織與顱骨之間的蛛網膜下腔內進行手術, 因此不需要破開任何腦神經。腦神經外科醫生會將壓迫著顏面神經根部的血管隔開,並以人造海棉(Teflon) 將血管與神經永久阻隔,去除神經線短路的因由。手術的治愈率達到80-90%上,復發率約10%,嚴重的併發症 (如聽覺神經功能失聰) 的風險的發生率側為2%。

 

Hemifacial Spasm   微血管環壓迫著顏面神經

Hemifacial Spasm Surgeon

半邊臉肌抽搐痙攣症手術案例

Wednesday, April 29, 2020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腦磁激療法)

TMS 全稱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腦磁激療法)

腦磁激療法(TMS)是一種嶄新推出的中風神經康復治療方法。磁激人腦對中風康復治療已經被廣泛證實具有臨床的效益和作用。
傷的腦細胞, 達到喚醒、恢復、代替、或可能具有神經細胞功能再生的效用。

通過腦磁激療法(TMS),中風病人喪失的神經功能,希望可以更快速度和有更全面的恢復。為了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腦磁激療法是必須與其他常規傳統的中風康復治療計劃(即物理療法,職業和言語療法等)一併結合臨床應用。
通過病人的頭顱骨,腦磁激療法(TMS)會刺激他們大腦神經元的活動。刺激是由短電磁脈衝所引起的,磁場的強度為2至3特斯拉之間,類似一部磁力共振造影機(MRI Machine)。在腦磁激治療期間,醫生或醫護人員會用手持式的蝴蝶形狀線圈, 在病人的頭部上, 產生精確而且高度聚焦的電磁脈衝。利用物理學中電磁感應的概念,電磁脈衝就會在病人的大腦區域產生微小的電流, 用以激活腦細胞。

腦磁激治療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療期間,病人並不需要任何麻醉藥或鎮靜劑。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會保持清醒狀態。治療期間,有一些病人或會在其面部或手部感到輕微的肌肉抽搐。一些病人可能會有短暫的不適、輕度疼痛、耳鳴、輕微的神經功能紊亂(例如:聽覺、認知等),有些病人甚至可能會有昏厥的感覺。在1/10000萬分之一的情況下,腦磁激可能會在刺激大腦過程中誘發出短暫性的癲癇。如果病人身體內有植入設備,如心臟起搏器或除顫器等,醫生或醫護人員會非常謹慎。在治療期間,神經康復專家和醫療團隊將會確保病人的舒適, 並會將治療風險降到最低。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腦磁激療法的臨床使用,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 的認證,可以幫助中風病人的神經功能康復。
其次, 腦磁激療法的臨床應用還已經擴展到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和心理健康保健之範疇,例如:老人家的認知障礙症,年輕和中年人士的焦慮症,抑鬱症等等。
此外, 腦磁激療法(TMS) 還可以在臨床上應用於測量人體神經系統迴路的完整性、活動性和其功能性。最為廣泛應用的,是測量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之一次運動元皮層,和脊柱及四肢的周邊神經系統,兩系統之間的聯繫及神經訊息傳導的完整性,用以評估過去、現在的神經系統疾病,在相關的結構和功能上造成的損害。


了解更多.....

Wednesday, April 15, 2020

諮詢第二醫學專業意見

諮詢第二醫學專業意見


隨著不斷發展的醫療科技, 諮詢第二醫學專業意見現已成為各種醫療診斷的標準做法。從另一位醫學專家裡獲得的第二醫學意見, 是用於參考、 論證、 支持或修改其他醫生所提出的醫學建議。
第二醫學意見有可能對疾病的醫療結果產生嚴重的影響, 以下各項(即5C)可供參考:
  1. Correct Diagnosis 疾病正確的醫學診斷:

    第二醫學意見有助病人和親屬對疾病的本質有更深層的理解, 減少他們的困惑。
  2. Completed Investigations 所有醫學檢測已經完成

    醫學專家會確保所有適當的醫學檢查、影像、 研究和測試均已經完成, 及已正確無誤地詮釋。
  3. Complete List of Treatment Options 所有治療方案的完整清單:

    醫學專家將與病人和親屬討論所有可行的治療方案, 及每種治療方案的利與弊, 風險和好處, 將會得到充分了解。
  4. Commitment for Making a Right Decision 做出正確的醫療決定:

    諮詢《第二醫療意見》可以幫助病人和親屬做出有信心, 而且正確的醫療決策, 亦可以減卻了不必要的侵入性檢查或手術。
  5. Commencement for Long Term Planning in Cares and Livings 開始計劃長期的醫療照料和生活:

    在了解該疾病的自然病史歷程及其終生預期之後,病人和親屬就可以開始為他們的未來做好計劃。
總言而之, 經過尋求第二醫學意見諮詢, 病人可以在合理的時間內得到最好的醫療資訊和治療方案,並可以避免或減少因為錯誤診斷而接受不適當的治療, 繼而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在諮詢《第二醫療意見》的過程中, 病人和親屬問到腦神經外科醫生的問題可能包括:
  • 我的診斷是什麼意思?
  • 我的診斷正確嗎?
  • 建議的治療方法正確嗎?
  • 是否有關於我的狀況的更多信息?
  • 是否有對我更好的替代治療方法?
病人和親屬可以到我們的網站以獲取醫療資訊和網上預約,或者亦可以撥打我們的諮詢熱線(852-8107 1616)與我們的神經外科護士聯絡。

我們的神經外科護士將會評估病情,然後再聯絡我們的腦神經外科醫生。如果合適,護士將會安排病人和親屬與腦神經外科醫生會面, 作第二醫療意見諮詢。

在第二醫療意見諮詢期間, 腦神經外科醫生將會收集、詳細研究和討論所有相關的臨床資料: 包括病史、測試檢查、醫學影像和報告等。腦神經外科醫生的第二醫學意見, 可作為參考、 論證、支持或修改其他醫生的臨床診斷、醫學建議、和治療計劃。

病人和親屬亦可利用遙距醫學來尋求第二醫學意見的諮詢。遙距醫學的技術超越了任何政治、種族、或地理界限和障礙。我們願意向全世界的病人和親屬提供第二醫學意見, 可以通過info@brainandspine.com.hk與我們的神經外科護士聯絡。

總括來說, 第二醫學意見提供了更多醫學資訊和意見, 可以使病人和親屬安心及充滿信心,從而為自己的健康做出最佳的決策。


Tuesday, April 14, 2020

香港微創腦及脊椎神經外科手術中心

 神經系統


香港微創腦及脊椎神經外科手術中心


腦神經外科 ( 亦稱為神經外科) 是一門高度專業化的外科醫學分科,涉及利用i)  藥物 ii) 物理治療或手法治療 iii) 微創介入​​程序, 或 iv) 微創顯微鏡神經外科手術,來治療我們位於腦部、脊椎及神經系統中非常廣泛的臨床症狀和疾病。其中, 治療中風和神經痛症, 亦是腦神經外科日常醫療服務的基本範疇。

換句話說,腦神經外科醫生 ( 亦稱為神經外科醫生) 會憑藉其專業知識和培訓, 利用先進的微創手術儀器, 以及在顯微鏡下的手術技能, 來治療我們神經系統及其周邊相關組織, 包括脊柱、血管及其他組織所產生出來的疾病和各種臨床症狀。
以下是腦神經外科的範疇和日常醫療程序的摘要:

  1. 頭部創傷和腦部損傷
  2. 腦腫瘤、 腦下垂體腫瘤
  3. 中風: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

    A. 中風風險評估及篩查

    B. 預防中風

    C. 黃金小時內的急性中風治療
  4. 神經痛症和功能性神經外科手術:

    A. 什麼是三叉神經痛

    B. 舌咽神經痛

    C. 半邊面肌痙攣

    微血環管神經減壓微創手術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
  5. 脊椎:

    A. 脊柱神經腫瘤

    B. 脊柱創傷:脊柱骨折, 脊髓或神經損傷

    1. 微創神經減壓、 固定脊椎外科手術以穩定脊柱。
    C. 椎間盤突出症: 肢體麻木、疼痛、無力、坐骨神經痛等症狀。

    1. 脊椎注射和射頻痛症治療: 椎間盤源性背痛, 或坐骨神經痛
    2. 顯微鏡下的微創椎間盤切除及神經減壓手術。
    D. 頸部或腰部神經椎管狹窄症: 肢體疼痛、麻木、無力, 步態不穩, 大、 小便、性功能受到影響。

    1. 微創的椎板切除神經減壓術: 來釋放受壓的脊髓中樞神經和神經根
    E. 退化性脊柱疾病:背痛, 神經受壓, 脊椎不穩或脊柱退化性側彎等症狀。

        顯微鏡下的微創神經減壓及脊柱融合手術:
    1. 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手術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2. 斜腰椎椎體間融合微創手術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


在所有神經外科手術中,微創脊柱外科手術(MIS Spine Surgery) 是腦神經外科醫生( 亦稱為神經外科醫生)日常中最常進行的顯微鏡手術其中之一。對於所有脊柱外科手術,神經外科醫生都會以腦科手術的微創儀器, 運用他們對神經系統和脊柱的知識,再加上他們的顯微鏡手術技能。有時,神經外科醫生還可能會運用特别的術中持續神經監測系统 (Continuous Intra-Opertative Neural Monitoring)(IOM)來監測腦、脊髓和周邊神經的神經信息傳導功能, 以確保病人能夠在脊柱手術中享受良好的神經系統復原效果。
Neurosurgeon Operation

Tuesday, March 3, 2020

頸緊膊痛、腰酸背痛、坐骨神經痛

頸緊膊痛、腰酸背痛、坐骨神經痛

頸緊膊痛和腰酸背痛,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痛症。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多是因為過度勞損、退化或受傷。

如果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運動,都習慣以單一的不正當姿勢,和以重複的動作模式,就會導致脊椎的肌肉、韌帶、椎間盤和小關節,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勞損、退化病變、炎症、甚至外傷。這時,頸緊膊痛和腰酸背痛的症狀就會出現。在酸、脹、麻、痛的症狀之影響下,我們的頸椎、腰椎之活動範圍就會因而受到限制。如果病情惡化嚴重,脊椎的中樞神經就會受到壓迫,繼而引起神經反射性的頭痛、膊頭痛、手腳和身體的神經疼痛、麻痹和無力,病人甚至行路不穩及容易跌倒。

低頭族頸椎傷害
頸椎的病變,除了頸緊膊痛外,更會導致其他反射神經的症狀,例如頭暈、頭脹、眼花、視力下降。如果頸椎的交感神經受到壓迫,心慌、驚恐、胸悶、失眠、噁心、耳鳴、上腹脹感、多胃酸、多胃氣的症狀就會出現。

腰椎的病變,除了腰酸背痛之外,病人亦會可能有坐骨神經痛的症狀。人體脊柱椎間盤內的壓力,會在咳嗽、打噴嚏和大便時提升,所以這些日常習慣和行為亦會誘發或加劇椎間盤突出的症狀。因為當我們體內壓力上升時,已經病變的椎間盤的周邊纖維環亦會加劇膨脹,甚至破裂,椎間盤中間的髓核就有機會通過裂口溢出,釋放出一種自由氧化基的化學物質,令附近組織和神經線嚴重發炎。此時病人的腰部和腳部就會有神經劇痛、麻痹、冇力的感覺,症狀令病人不能翻身、伸腰或坐著。
椎間盤突出演變

當脊椎神經受到壓迫下,病人就會有腳神經痛、麻痹、無力的症狀。病人的足尖可能無力向上提起,或者不能有力的用前半部腳掌和腳趾去支持身體重量行路。當腰椎的中樞馬尾神經受到嚴重擠壓時,病人赤腳站立或走路時,雙腳就會感到好像踩著棉花,而很不實在的感覺。由於我們的排小便的膀胱和排大便的直腸,都是由腰椎的馬尾神經所控制的,當神經受到擠壓時,病人就會有尿頻和便秘的症狀,病情再嚴重的下一步,就是大、小便失禁!
雖然頸緊膊痛、腰酸背痛和坐骨神經痛,都是常見的症狀,然而一般病人都會因為種種原因而延誤病情和診治,又或者被錯診、誤診或漏診。有經驗的神經外科醫生,是會透過臨床神經系統檢查,再配合精準而客觀的磁力共振醫學造影來確診脊柱神經的病症。
正確的治療來自於正確的診斷,即使是小病若得不到精準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也是會發展成為大病。所以為了身體健康,任何疾病都不可掉以輕心。因為就算是我們常見的頸緊膊痛、腰酸背痛和坐骨神經痛,都有可能危及到我們脊椎和中樞神經的長遠健康,以致傷殘。
肌肉緊張加劇

如遇以上情況不要猶豫,應立即致電2367 6116 查詢或透過網上連結預約

Monday, February 24, 2020

神經痛症

有效而持久的積極治療去面對神經痛症

疼痛是一種多層面的人體感官感覺和經驗。然而,慢性與急性疼痛是有所不同的,我們身體任何一個部位如果疼痛持續三個月或以上,而又沒有明顯的組織受傷或腫脹徵象,這便可能屬於慢性痛症
然而,慢性神經痛症的患者,患處是會有︰針刺、麻痹、電擊或燒灼的感覺,有時甚至只要被外物輕輕觸摸,就會感到疼痛非常。

神經痛由一條或多條病態神經線出錯而引起,成因和很多疾病都有關係,如生蛇(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三叉神經痛、頸椎或坐骨神經痛、腕管綜合症、糖尿病神經痛及腰背痛等;此外,酗酒、缺乏維他命B12、中鉛毒或水銀毒,以及化療與電療的後遺症等,都可以形成神經痛。由於神經痛是慢性痛症,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止痛藥只會越吃越多,但痛楚也未能徹底清除。
疼痛非常
雖然疼痛是一種感覺,但腦神經外科醫生也可以根據病人對疼痛的描述,區分出:屬身體性疼痛、內臟痛,還是神經性疼痛。腦神經外科醫生會從病人的臨床徵兆及其病史,再透過身體檢查,配合客觀醫學造影,如磁力共振(MRI), 或神經功能傳導檢測(NCV。為病人找出神經痛症的原因。
其實神經線就像可導電的線路,一旦短路,令電流脈衝不穩,再遇上刺激,就會漏電,形成無比痛楚。至於病人為何對痛楚有著不同的形容,是因為每條神經線有各自負責的痛感。例如溫度、針刺及麻痹的感覺,在燒傷後或生蛇就會出現;而電擊及尖銳的痛楚,可能是三叉神經痛,患者在刷牙或風吹時就會出現陣陣閃電、刀刺疼痛。
如果病人有三叉神經痛,在面上顎或下顎有痛楚,很易被誤當蛀牙或是牙週病。這時腦神經外科醫生就要診斷三叉神經痛、面痛、牙痛或其他痛症。
由於不同病徵的神經痛,是由於特定的神經線出現錯亂訊號所導致,須要以相應藥物處理。現時有十多類醫治神經痛的藥物可供選擇。
此外,抗癲癇藥及放鬆肌肉的藥物,都對神經痛有一定功效。至於市民熟悉的止痛藥如撲熱息痛及嗎啡,只能應付身體性或內臟性疼痛,對減輕神經痛的作用是不大的。

若然藥物治療效果欠佳,腦神經外科醫生還可考慮介入性治療

常見的介入性治療方法包括:激痛點注射、脊椎關節注射阻隔、骶髂關節阻隔、脊髓硬膜外類固醇注射、及硬膜外溶解。
當使用局部麻醉(神經阻隔術)的方法能令疼痛明顯減輕時,便能確定痛楚的源頭。局部注射類固醇能有效減輕炎症。
另外,腦神經外科醫生更可以利用射頻電流,令到病態的神經線的傳遞路徑和功能停頓,令神經失去傳送痛感的能力,達到長久而有效的痛楚舒緩。
我們最常見的頸痛、腰背痛,是由於連接著脊椎後方的細小滑膜關節出現問題所致。脊椎小關節受傷、發生炎症、退化性病變或遇到異常壓力,就會導致小關節面疼痛。通常病人會有放射性的背痛或頸痛,而疼痛通常於人體動態或伸展狀態時惡化。
藥物治療

我們要知道,脊椎的小關節疼痛綜合症,通常會與椎間盤痛症問題同時出現。因為這些關節內的神經,都由相鄰脊髓神經分支出來的。腦神經外科醫生會用診斷性的脊椎阻隔注射,在X光透視下把消炎、止痛和局部麻醉藥物,注射到關節或脊髓神經分支,再加少量類固醇,或醫生有時會利用射頻電流,令到病態的神經線的傳遞功能停頓,令神經失去傳送痛感的能力,從而令病人感受到長久有效的痛楚舒緩。最後,腦神經外科醫生亦可能會建議病人接受顯微鏡的微創手術手術,去為神經線減整輕壓力,從而希望達到永久根治的效果。
總結來說,從前大家可能對疼痛的認識未及全面,往往只知肌肉痛或內臟痛,忽略神經痛的複雜性。醫學界近年已將疼痛列入第五生命徵象之中,與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並列。現時有很多藥物及微創介入治療,都可以有效治理神經痛症。所以我們再不必要,無了期地忍受痛楚的煎熬,然而我們要積極尋求治療神經痛的方法,縮短、減輕、消滅痛楚,改善生活質素,享受無痛楚的休閒快樂。

痛楚指數表 如遇以上情況不要猶豫,應立即致電2367 6116查詢或透過網上連結預約。

Thursday, January 2, 2020

腦膜瘤 (Meningioma)

腦膜瘤 (Meningioma)


腦膜瘤 (Meningioma)是排名第二常見的原發性顱內腫瘤,僅次於神經膠質瘤,占顱內腫瘤約15至24%。
腦膜瘤每年發生率約每十萬人當中就有六人患上,且在任何年齡皆可能發生,尤其於30至50歲的成人,當中以女性居多,男女比率約為1比2。
腦膜瘤多數(95%)皆是良性,其生長緩慢,平均每年以1至2mm 或體積的3.6%的速度慢慢地生長,所以往往在病人腦內潛伏了頗長時間。
有報告認為,腦膜瘤出現早期症狀平均為2.5年,更有少數的腦膜瘤患者有6年之久。由於生長速度緩慢,患者本身不易早期察覺,當出現症狀時,腫瘤通常已經很大。
腦膜瘤患者的神經症狀, 要視乎腫瘤的位置及神經受到壓力的程度。腫瘤壓迫亦可導致腫瘤周圍的腦神經水腫,令到顱內壓力增高。



腦膜瘤的種類及位置
腦膜瘤的種類及位置

最常見的症狀有頭痛、頭暈、半邊手腳麻痹或者乏力、步態不穩、視力迷糊、嗅覺或聽覺障礙、性情轉變、嘔吐、癲癇、神經疼痛等等。
由於腦膜瘤是良性的腫瘤,完全切除便能根治。如腫瘤不能完全切除,部份切除來為神經減壓力的手術,其效果亦很良好。部份切除手術後,再配合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可治癒大多數的腦膜瘤。
腦膜瘤的位置 腦膜瘤的位置橫切面
一般而言,在大腦凸面表面的腦膜瘤,在安全及風險容許的情況下,腦神經外科醫生會力爭完全切除,以減少復發機會。但是如果腫瘤的位置屬於危險區域 (如位於:蝶骨翼內側、眶、矢狀竇、腦室、腦橋小腦角、視神經鞘或斜坡),完全腫瘤切除手術可能會有導致神經功能永久喪失之風險,醫生便會選擇部分腫瘤切除,為神經減壓。

手術個案一 腦膜腫瘤的開顱

手術個案二 腦部微創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