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Friday, February 20, 2015

頭部搖晃或創傷

不小心的頭部撞到櫃子或開玩笑的推撞,導致頭部遭遇搖晃或受傷,很多人都容易忽略忘記。病人常見於事後3週至3個月後才察覺到不適,才向腦神經外科醫生求診; 醫生經檢查後才發現頭部有撞擊或外傷的痕跡。

臨床上曾分析200多個腦外傷患者,有一半的人是完全不記起有過頭部遭遇搖晃或外傷的經驗。頭部的搖晃或撞擊,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見到。輕則頭皮外傷,重則意識不清,有生命危險。


車禍或不小心跌倒撞到頭,別以為沒有流血或看起來沒有外傷,就不到求診檢查診治。臨床上常見的腦內出血,就是外表一點傷口也沒有的腦創傷個案。

如果頭部曾遭遇搖晃或撞擊,患者本人及家屬有6件事情一定要注意:

1.          受傷時有否短暫失去知覺或局部失憶。
2.          觀察傷者的意識是否清醒,時間需持續三天以上。
3.          頭痛及嘔吐症狀是否愈來愈嚴重。
4.          手腳單側有否麻木或無力情況。
5.          走路步態是否不穩,有可能是小腦受傷。
6.          腦創傷患者晚上睡覺時,家屬應密切留意, 叫對方一下以確保清醒,以免腦內出血,血水壓迫腦部,造成嗜睡、昏迷不醒。
頭部創傷的評估分類

格拉斯高(Glasgow Coma Scale)昏迷指數是評估病人意識狀況的一個方法,滿分為 15 分,最低分為 3 分。其評分方法是依照病人的睜眼(Eye)、肢體運動(Motor)、及語言反應(Verbal)分別評分,三項之總和即格拉斯高昏迷指數。

頭部外傷後20 分鐘之內病人意識的格拉斯高昏迷指數為

(A)   輕度頭部外傷: 格拉斯高昏迷指數13 分 至 15
(B)   中度頭部外傷: 格拉斯高昏迷指數9 分 至 12 
(C)   嚴重頭部外傷: 格拉斯高昏迷指數8 分 及 8 分以下

頭部創傷檢查及處理

電腦斷層素描(CTscan )和磁力共振造影(MRI)都已廣泛應用。尤其CT的應用,各種急性期的顱內血腫及腦創傷、腦水腫都可在CT影像下顯示清楚。目前的頭部外傷病患,除了給予顱骨X光照像外,對於意識不清、有神經功能障礙,及懷疑有顱內血腫的病例,應盡快安排CT檢查。

常見頭部創傷的種類與症狀及併發症:
  1. 頭皮血腫:頭部撞擊後,多數會腫起如雞蛋般,很痛。處理方式:不用塗藥,不要揉,不用熱敷通常一個半月就消失。
  2. 頭皮傷口:傷口需要注意是止血及保持傷口清潔。
  3. 頭痛:頭部外傷後的頭痛變異很大,有些人只有輕微頭痛,有些人卻有難以忍受的頭痛,有人是持續的頭痛,有人是一陣一陣的痛,有人是鈍痛,有人是像血管搏動似的痛,有人覺得像是灼痛,也有人覺得像有東西壓住的痛,而頭痛的範圍可能是瀰漫性的整個頭都痛,也可能局限在某些特定的部位。姿勢改變,壓力,疲勞,或用力時頭痛常會加重,休息或一般的止痛劑都能使頭痛暫時緩解。
  4. 頭暈:頭部外傷後的頭暈通常是間歇性的,每次大約維持幾分鐘,改變姿勢會引發頭暈,心理壓力亦會誘發頭暈,躺臥著閉眼休息時頭暈可改善。頭暈發作的頻率及嚴重程度有相當大的變異性。輕度頭部外傷後約有一半的病人曾經有頭暈,其中約有一半持兩個月以上。頭暈的病人中約四分之三有頭痛,而頭痛的病人中也大約四分之三有頭暈。
  5. 腦震盪:輕微的腦震盪是指並沒有任何頭部外傷,但頭部受重擊後可能有短暫失去知覺、聽覺及嗅覺的情況,或是有短暫記憶喪失、頭痛、頭昏、意識不清、視力模糊、走路不穩、耳鳴、噁心、失眠、無法集中注意力、情緒困擾、做事工作提不起精神….等等現象,此種情況可忽視, 要找腦神經外科醫生求醫, 處理腦震盪好,會有永久性的後遺症。
  6. 腦創傷:撞擊處鄰近的腦有實質的損傷,常見有顱內出血,除腦震盪的相關症狀外,腦創傷嚴重程度可引起昏睡、昏迷不醒、抽慉、肢體無力、行為或性格異常、呼吸急促等。
  7. 顱內出血(腦出血):血腫直接壓迫腦神經組織造成傷害,可引起頭痛、嘔吐、呼吸急促、臉部或肢體抽慉、暈眩、肢體無力、肢體麻木和意識改變、昏睡、昏迷不醒。及時求醫, 會有永久傷殘或生命危險。在頭部外傷的個案中,最常見會致死的併發症就是「硬腦膜下」或「硬腦膜上」出血。

    1.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

      如果腦創傷患者是老人或幼童,尤其50歲以上的長者,常因晚上起床上廁所不小心失足,或走路不穩跌倒、撞到腦部,有機會出現「慢性硬腦膜下出血」,這種情況常在受傷2週後會慢慢出現,有些人甚至長達兩年。患者易有頭痛或單側無力、類似中風,記憶力減退小腦受傷引起兩側腳無力、走路不穩、食欲變差等症狀;不過,電解質不平衡也會有手腳無力情形,很多老人家因此被延誤就醫。基本上,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的發生機率低,通常約為1%3%,一般大腦可自行吸收血水,一旦嚴重出血、長期壓迫腦幹,若未能及時用微創鑽孔手術引流放血水幫助腦部減壓,容易造成病者呼吸抑制,會有永久傷殘或生命危險
    2. 硬腦膜上出血:
      由於頭顱在受到撞擊後,顱內血管受到創傷而流血;「硬腦膜」本身是保護腦部最外面的一層硬組織;倘若出血不是很嚴重,則在頭部外傷的最初幾天(平均是四至五天)才會出現不尋常的劇烈頭痛病兆,甚至某些罹患者被診斷為「偏頭痛」或「緊張性頭痛」來治療;因此,在臨床上出現頭痛症狀的患者也應將頭部外傷的經過告知醫生,好讓醫生能作出明確的鑑別診斷。

  1. 腦撕裂傷及頭骨碎片:
    直接傷害到組織,症狀與腦創傷、顱內出血相同。
  2. 腦水腫:
    腦細胞受傷後,常發生水腫現象,導致中樞神經損傷也會造成顱內出血。
  3. 腦缺血:
    常因顱內壓升高,導致血液供應不足,引起腦細胞的傷害或死亡
  4. 癲癇症: 
    腦創傷患者約有
    2%7%的人可能出現癲癇症狀,尤其是中重度腦受傷者,他們發生癲癇的機率會較高,此時需觀察腦電波是否有不正常,若是嚴重癲癇便需要服抗癲癎藥來控制。

頭部創傷的注意事項

受傷後72小時內是最重要的觀察時期,患者及家屬需特別注意。若患者有下列症狀產生,便應盡快與腦神經外科醫生聯絡或直接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
  1. 受傷時有否短暫失去知覺或局部失憶
  2. 劇烈頭痛或頭暈
  3. 嗜睡或無法叫醒(如意識逐漸不清)
  4. 對外界漠不關心,注意力不集中或性格改變
  5. 對時間與地點失去定向力
  6. 噁心、嘔吐、眩暈
  7. 手腳單側有無麻木或無力情況
  8. 走路步態是否不穩
  9. 腦創傷患者晚上睡覺時,家屬應密切留意, 叫對方一下以確保清醒,以免腦內出血,血水壓迫腦部,造成嗜睡、昏迷不醒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Friday, February 13, 2015

腰背痛

腰背痛通常是指由腰背位置的組織: 如肌肉、肌腱、椎間盤、椎骨關節所引發之痛楚,範圍可由腰背肋骨對下伸延至臀部及大腿的後端。腰背痛有別於坐骨神經痛,痛楚範圍不會如坐骨神經痛的伸延至小腿或足踝。

徵狀﹕
  • 腰背肌肉緊張及疼痛
  • 長期站立或久坐時腰背肌肉容易酸軟甚至疼痛
  • 感到臀部或大腿疼痛、麻痺、乏力

腰背痛的成因

大部分腰背痛的成因都是良性的。老年人的背痛多是由於長期勞損及骨骼系統退化所引起,例如椎間盤退化及脊椎骨關節老化所引致。而中年及年輕人的背痛多是由於肌肉過勞、不良姿勢、長期勞損或因工作、運動、旅遊期間搬運行李時受傷而導致椎間盤提早退化和脊椎骨關節提早老化。因椎間盤移位而引起的腰背痛,80%的 病人之年齡是介乎20至40歲之間。

誘發腰背痛之發病率的因素如下:

因日常生活、工作、運動而令腰背部長期受負重、負荷、震盪的勞損或受傷如:
  • 肥胖
  • 長時間持續同一種姿勢或彎腰工作
  • 長久的坐姿工作:如文職人員、職業司機等
  • 不適當的工作姿勢或坐姿
  • 突然腰背因運動、工作、家務、搬運重物而受壓
  • 缺乏腰背及腹部肌肉的段練及伸展運動
檢查和診斷

一般腰背痛只會持續數天,之後會漸漸消失。但假如除了腰背痛外,還有以下病徵,便應立刻看腦神經外科醫生醫生:
  • 痛楚持續超過1星期
  • 痛楚是由受傷而引致的,如跌倒或背部受到重壓、撞擊
  • 其中一條腿或兩腿同時感到神經痛、麻痺或軟弱無力
  • 大小便的能力受到影響:如尿頻、夜尿;便泌;大小便無力或失禁等。
腦神經外科醫生一般能根據病人的病歷、臨床的脊椎及神經系統檢驗來診斷出腰背痛的原因。在個別個案上會以X光、磁力共振或電腦掃描來評估椎間盤及脊椎骨關節的老化程度、脊柱之型態、椎管之闊窄及神經組織之受壓狀態等等。

治療方法

腰背痛的治療方法包括改善日常生活、改變運動方式、改善工作的習慣,減肥,藥物、物理治療、職業治療、以及施行微創手術。大多數病人會知道某些日常生活的習慣、動作、活動時會引起腰背痛。病人只要減少劇烈運動和休息數天後,配合藥物、物理治療及運動、鍛煉腰背及腹部肌肉便可使病情紓緩,八成以上的病人會在一個月內康復。被動性的物理治療有熱敷、電刺激、腰椎牽引、姿勢矯正、針灸、鬆弛運動治療和手法按摩治療。這些治療可以放鬆肌肉,減輕局部疼痛。主動性的運動則幫助恢復腰背正常的生物力學之特性及姿勢,鍛煉腰背及腹部肌肉用以加強脊椎的支持力。職業治療可以幫助你改善家居和工作的環境,並改進工序來減低腰背的負擔、受傷、勞損的機會。

若腰背痛的症狀持續沒有改善、或出現嚴重神經壓迫的徵兆(如肌肉無力、持續神經痛或麻痺、大小便功能受障.....等等)、或有脊柱力學上不穩定的情況,病人便需要徵詢腦神經外科醫生的專業意見,是否有需要施行微創脊椎手術。手術之目的是幫助神經根線或椎管減少擠壓,固定及融合力學上不穩定之脊椎骨,矯正變形之脊柱等等。

預防或改善腰背痛

預防勝於治療,注意日常活動及工作姿勢,經常適量運動,伸展、鬆弛和鍛煉腰背及腹部肌肉,用以加強脊椎的支持;注意均衡飲食及減肥,都可有效減輕脊柱的負荷,達到預防或改善腰背痛之目的。

  • 保持良好坐姿

    坐著的時候,應保持背部挺直及收腹(保持脊柱的三個自然弧位,頸、腰椎向後彎,胸椎向前彎,椅子高度要適合,膝蓋、髖關節與腰部要成直角彎曲,把雙腳平放於地上,腰部最好有承托。面向前方,避免頸部歪斜或前傾。側面觀察時,耳、肩、股大體連成一直線。
  • 維持正確站姿

    正確的站姿是頭抬起、眼向前、左右肩膊平衡成橫直線;胸微微挺出、腹肌收緊、保持脊柱的三個自然弧位(頸、腰椎向後彎,胸椎向前彎,呈微微彎曲的S型曲線)。側面觀察時,耳、肩、膝蓋前方、踝骨前方應大體連成一直線。倘若須要長時間站立,可以利用一張小矮凳讓雙腳輪流擱著交替休息,左右髖關節及膝蓋更替微彎,腹肌內收,調節脊柱負重線。梳洗時,身體應保持腰背挺直,身軀稍為坐下,一腿微曲放於另一腿前,可用其中一手撐著洗手盆作支援。
  • 注意提舉及推動重物的姿勢

    提舉重物時應先評估物件重量,計劃搬運方法 及 路 線 。 低 位 作 業 時 雙 腳 應 分 開 站 穩 ,盡量站近要搬運之物件,單膝著地蹲下,但保持腰部挺直,抓緊要搬運之物件,收緊腹肌,用雙腳發力站起,保持腰部挺直,不要扭動腰部,搬運之 物 件 應 放 近 身 軀 近 腰 的 高度。高位作業時應使用踏台,避免過分拉伸腰背。推動重物時,兩膝微屈,軀幹前傾,使體重參與向前推動。避免拉移重物及切勿高估自己能力。
  • 保持適量運動:

    經常進行適量的運動,能增強肌腱柔韌度及肌肉力量,伸展、鬆弛和鍛煉腰背及腹部肌肉,用以幫助支撐脊椎。運動應由平時做起,不要勉強自己一次做得太多,宜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慢慢達成目標。但請切記遵照物理治療師建議的運動方法進行,不應隨意更改或自創運動方法,避免意外受傷。
  • 充份休息

    身體活動後,均需要充份的休息,讓骨骼和肌肉放鬆,減低勞損才可避免疼痛。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